洞见ESC:FINEARTS-HF研究结硕果,心衰破局看今朝!

导语:近日,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盛大举行,在会议期间首次公布了FINEARTS-HF III期临床研究的具体结果。而早在一个月前,拜耳官网就已经宣布非奈利酮用于治疗射血分数(LVEF)≥40%心衰人群的 FINEARTS-HF III 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这一喜讯的传来,不仅为心衰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更为LVEF≥40%的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本刊邀请了心力衰竭、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方面的专家孙健教授来对FINEARTS-HF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

1、LVEF≥40%慢性心衰治疗面临挑战,FINEARTS-HF研究应运而生

在中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到1.3%。其中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HFmrEF,LVEF处于41%~49%)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LVEF ≥50%)的患者就接近一半[1]。然而,针对HFmrEF和HFpEF的随机临床研究较为稀缺,现有的证据大多基于以往的心衰研究的回顾性分析或子群分析,这意味着对该患者群体的治疗推荐仍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2,3]

对于HFmrEF和HFpEF,由于其背后的心血管疾病和合并症的多样性,不同患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2,3]。但目前被证实能够改善心血管预的药物治疗方案非常有限[2]。因此,无论是HFmrEF还是HFpEF患者,都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案来改善心血管预后。

因此,非奈利酮在治疗LVEF≥40%的慢性心衰患者的FINEARTS-HF研究的提出,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

2、FINEARTS-HF研究设计回顾

研究简介:FINEARTS-HF研究(图1)[4]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研究,旨在评估LVEF≥40%心衰人群中非奈利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用药方案:研究共纳入6001例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配予以非奈利酮(10 mg、20 mg、40mg)或安慰剂治疗。非奈利酮起始剂量基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每日起始剂量10 mg,最高维持剂量不超过20 mg;eGFR>60 ml/min/1.73m2的患者,每日起始剂量20 mg,最高维持剂量不超过40 mg。



图1  FINEARTS-HF研究设计

主要纳入标准:年龄≥40岁;NYHA Ⅱ~Ⅳ级;LVEF≥40%(其中LVEF≥60%者占20%);结构性心脏病(左房扩大或左室肥厚);eGFR≥25 ml/min/1.73m2;血清钾≤5.0 mmol/L;窦性心律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pg/ml或BNP≥100 pg/ml,房颤患者NT-proBNP≥900 pg/ml或BNP≥300 pg/ml。

主要排除标准:eGFR<25 ml/min/1.73m2;血清钾>5.0 mmol/L;随机化前30天使用MRA;随机化前30天发生心肌梗死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源性休克;有扩张型心肌病、围生期、化疗诱导的或浸润性心肌病(如淀粉样变性)病史;收缩压≥160 mmHg。

主要研究终点:心血管死亡和总体心衰事件(包括首次或复发的因心衰住院或急诊),包括事件数及至事件发生时间。

次要研究终点:总体(首次或复发)心衰事件;12月时NYHA心功能分级自基线的改善;第6、9和12个月时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总症状评分(KCCQ-TSS)自基线的变化;肾脏复合终点;全因死亡。

3、新型口服非甾体MRA非奈利酮,治疗心衰初现获益

长期以来,盐皮质激素受体(MR)的激活在心力衰竭(HF)的治疗中起着核心作用[5]。盐皮质激素受体抑制剂(MRA)虽可通过阻断MR过度激活来阻断由此途径导致的炎症、纤维化和靶器官损伤并延缓疾病进展[6,8]。但在临床中发现,甾体类MRA (如螺内酯、依普利酮等)的使用受到高钾血症、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等问题的限制。

非奈利酮作为一种新型口服的非甾体MRA,不同于甾体类MRA,具有立体结构和侧链,与MR结合更完全、拮抗效力更强,同时对MR的选择性更高、对雄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极低[6]。不仅可以兼顾心肾获益,还可降低高钾血症风险和性激素相关不良反应[3,7],ESC展示的非奈利酮在LVEF≥40%心衰人群中的FINEARTS-HF III期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设想。研究结果显示非奈利酮在降低心血管死亡和总心衰事件(包括首次和复发,定义为因心衰住院或急诊入院)的复合终点方面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和临床意义且耐受性良好,与公认的安全性特征相符。

这一结果的发表初步展示了非奈利酮在心衰中的获益,至于其他的获益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结语

随着ESC大会上非奈利酮研究结果的公布,FINEARTS-HF研究的成功将为心衰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为LVEF≥40%的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不仅改变心衰治疗的现有格局,也为非奈利酮探索其他相关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简介

孙健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  教授

专业方向:心力衰竭、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

协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衰中心联盟常委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吉林省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六届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医”

近三年发表SCI一区单篇最高IF:32.086;二区5篇;三区7篇

参考文献:
1.Hao G, 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19; 21(11): 1329-133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3): 235-275.
3.Pitt B, et al. N Engl J Med. 2014; 370(15): 1383-1392.
4.Solomon SD, 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24; 26(6): 1334-1346.
5.Agarwal R, et al. Eur Heart J?.2021; 42: 152-161.
6.《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等.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9): 981-998.
7.Filippatos G, et al. Eur Heart J. 2016; 37(27): 21052114.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