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我国超重及肥胖人数激增,防控形势严峻。新版肥胖症诊疗指南倡导建立分层管理体系,通过BMI、腰围、代谢指标等多维度评估划分风险等级,结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干预、数字疗法及多学科协作管理实现精准管理。近期本刊特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凌宁教授介绍相关内容,分享在构建中国人群体重分层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

黄凌宁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
福建医科大学代谢病研究所 副所长
福建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常务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分会 常务委员
福建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与其他内分泌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杂志》通讯编委
《中华糖尿病杂志》审稿专家
《国际糖尿病》
当前我国超重及肥胖人群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管理的体重管理模式有何必要性?如何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体重分层管理标准?
黄凌宁教授:
当前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超重及肥胖的疾病负担非常沉重。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指出,当前我国≥18岁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6~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疾病防控十分严峻。传统采用单一体质指数(BMI)衡量超重/肥胖程度及管理模式简单粗放,应结合体脂测量、腰围、腰高比、腰臀比、伴随疾病症状及日常活动受限情况等采取个体化、全面的综合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基于危险因素的分层管理,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分层管理可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如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优先干预以降低整体疾病负担。
中国人群体重分层管理标准的构建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01.
多维度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建立涵盖BMI、体脂率、腰围等形态学指标,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以及饮食运动习惯的综合评估模型。采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的肥胖诊断标准,结合WHO亚洲人群腰围标准(男性≥90cm,女性≥80cm)进行初步分层。
02.
动态分层管理模式
依据代谢风险等级实施三级管理:一级(超重无并发症)侧重生活方式干预,采用移动健康技术进行行为监测;二级(肥胖伴1项代谢异常)联合营养师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三级(重度肥胖伴多系统并发症)则需多学科团队介入,包含内分泌科、胃肠外科、营养科、心理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同治疗。
03.
智能技术赋能管理
整合可穿戴设备、AI算法及移动医疗平台,实现体重、运动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研究显示,基于APP的远程管理可使6个月体重维持率提升35%。
04.
效果评价与动态调整
建立包含体重变化率、体成分改善、代谢指标达标率等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每3个月进行效果评估。对干预效果不佳者,及时调整干预强度或升级管理等级。
《国际糖尿病》
个体化诊疗策略在体重管理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设计可落地的个性化方案?
黄凌宁教授:
所谓个体化诊疗策略在体重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精准识别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健康风险。传统体重管理方案常基于“一刀切”模式,忽视了遗传、代谢、行为及环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个体化诊疗策略则通过整合基因检测、代谢评估、肠道菌群分析和生活方式追踪等数据,为患者提供定制化干预。
在制定中国人群的个体化管理方案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01.
个体化的体成分评估
可以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生物电阻抗分析,精准识别内脏脂肪超标人群。研究显示,中国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时,心血管风险显著升高,需将此纳入核心诊断标准。
02.
代谢表型分层
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脂代谢组学检测,区分胰岛素抵抗型、脂代谢紊乱型等亚型。针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患者,优先实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供能比40%~45%),配合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治疗。
03.
肠道菌群干预
基于中国人群特有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特征,开发含双歧杆菌、乳酸菌的个性化益生菌制剂。
04.
运动处方优化
结合加速度计监测数据,制定间歇性高强度运动(HIIT)与传统运动(如太极拳)结合的混合方案。
05.
数字疗法整合
开发AI驱动的饮食记录分析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计算膳食GI值及营养素构成,实现动态营养干预。
《国际糖尿病》
在构建个体化体重分层管理体系中,如何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
黄凌宁教授:
在构建个体化体重分层管理体系中,药物治疗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补充手段,需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并发症风险及代谢特征分层应用,其核心作用在于增强减重效果、改善代谢紊乱及降低并发症风险,其具体策略包括:
01.
分层用药,精准匹配
依据BMI和并发症进行分层:对BMI≥24 kg/m2合并代谢异常(如高血糖、高血压)或BMI≥30 kg/m2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无效后,启动药物治疗如GLP-1RA司美格鲁肽等。
02.
动态评估与风险管理
建立用药监测体系:定期评估体重下降幅度(目标3~6个月下降5%~15%)、代谢指标改善及不良反应。例如,GLP-1RA需监测胃肠道反应,奥利司他需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对无效或出现耐药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联合干预与长期管理
药物治疗需嵌入多模态管理框架:与营养、运动、认知行为治疗形成协同。对达到减重目标的患者,逐步过渡至维持剂量,配合行为干预预防反弹。
综上,药物治疗在分层体系中需遵循精准医学原则,通过机制靶向、动态优化和跨学科整合,实现安全有效的体重管理。
结语
当前我国超重及肥胖防控形势严峻,亟待构建符合国人的分层管理体系。该体系整合危险分层、精准医疗和智能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持续效果评价,推动体重管理向高效化、个性化转型,有效降低肥胖相关疾病负担。
2 comments

黄凌宁 教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
福建医科大学代谢病研究所 副所长
福建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常务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分会 常务委员
福建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与其他内分泌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杂志》通讯编委
《中华糖尿病杂志》审稿专家
《国际糖尿病》
当前我国超重及肥胖人群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管理的体重管理模式有何必要性?如何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体重分层管理标准?
黄凌宁教授:
当前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超重及肥胖的疾病负担非常沉重。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指出,当前我国≥18岁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6~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疾病防控十分严峻。传统采用单一体质指数(BMI)衡量超重/肥胖程度及管理模式简单粗放,应结合体脂测量、腰围、腰高比、腰臀比、伴随疾病症状及日常活动受限情况等采取个体化、全面的综合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基于危险因素的分层管理,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分层管理可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如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优先干预以降低整体疾病负担。
中国人群体重分层管理标准的构建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01.
多维度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建立涵盖BMI、体脂率、腰围等形态学指标,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以及饮食运动习惯的综合评估模型。采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的肥胖诊断标准,结合WHO亚洲人群腰围标准(男性≥90cm,女性≥80cm)进行初步分层。
02.
动态分层管理模式
依据代谢风险等级实施三级管理:一级(超重无并发症)侧重生活方式干预,采用移动健康技术进行行为监测;二级(肥胖伴1项代谢异常)联合营养师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三级(重度肥胖伴多系统并发症)则需多学科团队介入,包含内分泌科、胃肠外科、营养科、心理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同治疗。
03.
智能技术赋能管理
整合可穿戴设备、AI算法及移动医疗平台,实现体重、运动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研究显示,基于APP的远程管理可使6个月体重维持率提升35%。
04.
效果评价与动态调整
建立包含体重变化率、体成分改善、代谢指标达标率等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每3个月进行效果评估。对干预效果不佳者,及时调整干预强度或升级管理等级。
《国际糖尿病》
个体化诊疗策略在体重管理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设计可落地的个性化方案?
黄凌宁教授:
所谓个体化诊疗策略在体重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精准识别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健康风险。传统体重管理方案常基于“一刀切”模式,忽视了遗传、代谢、行为及环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个体化诊疗策略则通过整合基因检测、代谢评估、肠道菌群分析和生活方式追踪等数据,为患者提供定制化干预。
在制定中国人群的个体化管理方案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01.
个体化的体成分评估
可以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生物电阻抗分析,精准识别内脏脂肪超标人群。研究显示,中国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时,心血管风险显著升高,需将此纳入核心诊断标准。
02.
代谢表型分层
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脂代谢组学检测,区分胰岛素抵抗型、脂代谢紊乱型等亚型。针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患者,优先实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供能比40%~45%),配合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治疗。
03.
肠道菌群干预
基于中国人群特有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特征,开发含双歧杆菌、乳酸菌的个性化益生菌制剂。
04.
运动处方优化
结合加速度计监测数据,制定间歇性高强度运动(HIIT)与传统运动(如太极拳)结合的混合方案。
05.
数字疗法整合
开发AI驱动的饮食记录分析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计算膳食GI值及营养素构成,实现动态营养干预。
《国际糖尿病》
在构建个体化体重分层管理体系中,如何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
黄凌宁教授:
在构建个体化体重分层管理体系中,药物治疗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补充手段,需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并发症风险及代谢特征分层应用,其核心作用在于增强减重效果、改善代谢紊乱及降低并发症风险,其具体策略包括:
01.
分层用药,精准匹配
依据BMI和并发症进行分层:对BMI≥24 kg/m2合并代谢异常(如高血糖、高血压)或BMI≥30 kg/m2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无效后,启动药物治疗如GLP-1RA司美格鲁肽等。
02.
动态评估与风险管理
建立用药监测体系:定期评估体重下降幅度(目标3~6个月下降5%~15%)、代谢指标改善及不良反应。例如,GLP-1RA需监测胃肠道反应,奥利司他需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对无效或出现耐药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联合干预与长期管理
药物治疗需嵌入多模态管理框架:与营养、运动、认知行为治疗形成协同。对达到减重目标的患者,逐步过渡至维持剂量,配合行为干预预防反弹。
综上,药物治疗在分层体系中需遵循精准医学原则,通过机制靶向、动态优化和跨学科整合,实现安全有效的体重管理。
结语
当前我国超重及肥胖防控形势严峻,亟待构建符合国人的分层管理体系。该体系整合危险分层、精准医疗和智能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持续效果评价,推动体重管理向高效化、个性化转型,有效降低肥胖相关疾病负担。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