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糖尿病是目前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患病率达10.5%,其中约90%为2型糖尿病(T2DM)。T2DM从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均呈现出高度异质性,导致临床管理复杂化。目前国际糖尿病组织的分型体系均未对T2DM进一步区分亚型,因此探索其亚型对引领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期召开的第二十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周智广教授聚焦T2DM精准分型领域,通过对比国内外分型差异,解析国内T2DM三大分型体系,并探讨与临床结局关联,层层递进剖析关键问题,为糖尿病的精准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方向。以下为核心观点与创新进展的详细报道。

国际分型与我国异同
2018年,瑞典ANDIS研究基于起病年龄、体重指数(BMI)、HbA1c、稳态模型2评估的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B)、稳态模型2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等六项指标,通过无监督聚类将成人糖尿病分为5类,其中T2DM亚型包括:严重胰岛素缺乏型(SIDD)、严重胰岛素抵抗型(SIRD)、轻度肥胖相关型(MOD)和轻度年龄相关型(MARD)。
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牵头的中国ADCC队列研究在2014~2017年对全国19 054名新诊成人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验证了ANDIS分型的稳定性,但发现了显著的人群差异:
(1)亚型分布差异:中国患者SIDD组比例更高(瑞典均数未落入中国95%CI,P<0.05),MARD组比例更低;
(2)代谢特征差异:中国患者起病年龄更轻(平均早5.2岁)、BMI更低(-1.8 kg/m2)、HbA1c更高(+0.6%)、HOMA2-B(-12%)和HOMA2-IR(-18%)更低;
(3)治疗差异:中国患者胰岛素使用率更高(+23%),二甲双胍使用率更低(-34%),糖尿病家族史比例低于瑞典人群。
因此,为了更好地探究我国T2DM人群的亚型特征,基于ADCC队列,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研究团队从17项指标中筛选出BMI、HbA1c、HOMA2-B和总胆固醇(TC)四项核心代谢指标,将中国T2DM患者分为三种亚型:温和进展型(MP2D)、肥胖相关型(OR2D)和胰岛素缺乏型(ID2D)(表1)。与ANDIS分型对比:中国ID2D与SIDD大部分重叠(70.03%),但OR2D与SIRD代谢特征差异显著(TC和BMI分布偏离瑞典95%CI)。
表1. 中国T2DM患者三种亚型划分

随后,通过敏感性分析、外部队列验证及全病程队列验证等多项验证,均得到与上述相似的结果,证明了该分类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
亚型与临床结局的关联
为了进一步探索T2DM分型对于糖尿病精准管理的指导意义,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亚型的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结局的差异。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Cox风险模型分析发现:
(1)并发症差异:
ID2D:神经病变(HR=1.8)和视网膜病变(HR=2.1)风险最高;
OR2D:肾病(HR=1.6)、冠心病(HR=1.9)、脑卒中(HR=2.3)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HR=2.5)风险突出;
(2)死亡风险:OR2D未校正死亡风险升高(HR=1.4,P=0.06),校正后差异不显著;
(3)中国分型优势:较ANDIS分型更精准识别神经病变(AUC+0.12)和脑卒中(AUC+0.09)高风险人群。
临床应用与展望
在该项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已经开发了在线T2DM亚型分类器(http://subtyping4t2dm.com),以期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深化亚型代谢机制研究,探索靶向干预策略;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探索根据不同亚型选择不同治疗药物的有效性。
致谢:本研究由全国46家中心共同完成:
在本届湘雅论坛上,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重磅推出六大糖尿病临床研究项目,标志着我国糖尿病研究进入多维度协同攻关新阶段。该系列研究将联合国内顶尖科研力量,构建覆盖糖尿病全病程、全类型的科研网络体系。
本次启动的研究计划包括:
“中国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研究(T1DEPC)”探索环境与疾病关联
“中国1型糖尿病甜胞对研究(STAND)”聚焦中国人群基因特点
“中国1型糖尿病综合管理计划(GLITTER)”建立全病程管理体系
“中国1型糖尿病早期筛查计划(CARED)”强化预防医学实践应用
“DPCC全面推广计划(DPCC)”推动糖尿病基层防治规范化
“中国未定型糖尿病研究(ICDC)”破解未定型类型糖尿病难题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教授表示,此次六大项目的协同推进,将推动实现从早期筛查、精准分型到全程管理的闭环研究体系。通过整合全国30余家核心单位及200余个研究站点,预计将建立覆盖10万例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队列,为制定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糖尿病防治策略提供高级别循证依据。
据悉,该系列研究已吸引国内60余位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参与,未来将通过多中心协作模式,在疾病机制探索、诊疗技术创新和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助力“健康中国2030”慢性病防治目标实现。
专家简介

周智广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代谢内分泌科 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导,“湘雅名医”
国家杰出医师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糖尿病细胞治疗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医师杂志》主编,《 Front Immunol 》 副主编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自国合重点等项目50余项
培养毕业研究生186名(博士94名)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排名第1、4、7 ),发表SCI论文380余篇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始)

供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谢雨婷,郭瑞
2 comments
糖尿病是目前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患病率达10.5%,其中约90%为2型糖尿病(T2DM)。T2DM从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均呈现出高度异质性,导致临床管理复杂化。目前国际糖尿病组织的分型体系均未对T2DM进一步区分亚型,因此探索其亚型对引领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期召开的第二十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周智广教授聚焦T2DM精准分型领域,通过对比国内外分型差异,解析国内T2DM三大分型体系,并探讨与临床结局关联,层层递进剖析关键问题,为糖尿病的精准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方向。以下为核心观点与创新进展的详细报道。

国际分型与我国异同
2018年,瑞典ANDIS研究基于起病年龄、体重指数(BMI)、HbA1c、稳态模型2评估的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B)、稳态模型2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等六项指标,通过无监督聚类将成人糖尿病分为5类,其中T2DM亚型包括:严重胰岛素缺乏型(SIDD)、严重胰岛素抵抗型(SIRD)、轻度肥胖相关型(MOD)和轻度年龄相关型(MARD)。
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牵头的中国ADCC队列研究在2014~2017年对全国19 054名新诊成人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验证了ANDIS分型的稳定性,但发现了显著的人群差异:
(1)亚型分布差异:中国患者SIDD组比例更高(瑞典均数未落入中国95%CI,P<0.05),MARD组比例更低;
(2)代谢特征差异:中国患者起病年龄更轻(平均早5.2岁)、BMI更低(-1.8 kg/m2)、HbA1c更高(+0.6%)、HOMA2-B(-12%)和HOMA2-IR(-18%)更低;
(3)治疗差异:中国患者胰岛素使用率更高(+23%),二甲双胍使用率更低(-34%),糖尿病家族史比例低于瑞典人群。
因此,为了更好地探究我国T2DM人群的亚型特征,基于ADCC队列,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研究团队从17项指标中筛选出BMI、HbA1c、HOMA2-B和总胆固醇(TC)四项核心代谢指标,将中国T2DM患者分为三种亚型:温和进展型(MP2D)、肥胖相关型(OR2D)和胰岛素缺乏型(ID2D)(表1)。与ANDIS分型对比:中国ID2D与SIDD大部分重叠(70.03%),但OR2D与SIRD代谢特征差异显著(TC和BMI分布偏离瑞典95%CI)。
表1. 中国T2DM患者三种亚型划分

随后,通过敏感性分析、外部队列验证及全病程队列验证等多项验证,均得到与上述相似的结果,证明了该分类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
亚型与临床结局的关联
为了进一步探索T2DM分型对于糖尿病精准管理的指导意义,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亚型的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结局的差异。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Cox风险模型分析发现:
(1)并发症差异:
ID2D:神经病变(HR=1.8)和视网膜病变(HR=2.1)风险最高;
OR2D:肾病(HR=1.6)、冠心病(HR=1.9)、脑卒中(HR=2.3)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HR=2.5)风险突出;
(2)死亡风险:OR2D未校正死亡风险升高(HR=1.4,P=0.06),校正后差异不显著;
(3)中国分型优势:较ANDIS分型更精准识别神经病变(AUC+0.12)和脑卒中(AUC+0.09)高风险人群。
临床应用与展望
在该项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已经开发了在线T2DM亚型分类器(http://subtyping4t2dm.com),以期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深化亚型代谢机制研究,探索靶向干预策略;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探索根据不同亚型选择不同治疗药物的有效性。
致谢:本研究由全国46家中心共同完成:
在本届湘雅论坛上,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重磅推出六大糖尿病临床研究项目,标志着我国糖尿病研究进入多维度协同攻关新阶段。该系列研究将联合国内顶尖科研力量,构建覆盖糖尿病全病程、全类型的科研网络体系。
本次启动的研究计划包括:
“中国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研究(T1DEPC)”探索环境与疾病关联
“中国1型糖尿病甜胞对研究(STAND)”聚焦中国人群基因特点
“中国1型糖尿病综合管理计划(GLITTER)”建立全病程管理体系
“中国1型糖尿病早期筛查计划(CARED)”强化预防医学实践应用
“DPCC全面推广计划(DPCC)”推动糖尿病基层防治规范化
“中国未定型糖尿病研究(ICDC)”破解未定型类型糖尿病难题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教授表示,此次六大项目的协同推进,将推动实现从早期筛查、精准分型到全程管理的闭环研究体系。通过整合全国30余家核心单位及200余个研究站点,预计将建立覆盖10万例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队列,为制定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糖尿病防治策略提供高级别循证依据。
据悉,该系列研究已吸引国内60余位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参与,未来将通过多中心协作模式,在疾病机制探索、诊疗技术创新和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助力“健康中国2030”慢性病防治目标实现。
专家简介

周智广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代谢内分泌科 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导,“湘雅名医”
国家杰出医师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糖尿病细胞治疗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医师杂志》主编,《 Front Immunol 》 副主编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自国合重点等项目50余项
培养毕业研究生186名(博士94名)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排名第1、4、7 ),发表SCI论文380余篇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始)

供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谢雨婷,郭瑞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