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肥胖相关研究的深入,医学界和社会大众对肥胖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柳叶刀》最新报告提出了“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的新概念。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乔虹教授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新国教授展开对话,结合临床经验,深入解析新定义下的肥胖管理问题,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肥胖新定义:从单项指标转向健康结局
既往多年,肥胖未受足够重视,部分人甚至将其单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选择,而非健康隐患。近年来,随着对肥胖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及社会大众对肥胖的认知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国际糖尿病》
最新的《柳叶刀》报告更是提出了“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的新概念,您如何看待这种新的定义方式?
乔虹教授:疾病,需要与健康状态对比来理解。健康状态,不仅包括身体良好,还涵盖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肥胖已被医学界认定为慢性疾病,但公众认知仍需提升。随着研究深入,尤其是对肥胖伴发症、并发症的增多,对肥胖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
近期,《柳叶刀》提出的新概念,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更关注肥胖导致的功能损伤,这种分类突出了肥胖对健康结局的影响。与其他疾病类似(糖尿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血糖水平直接影响不良结局;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导致的骨折,对身体造成巨大损伤),肥胖不能仅看外观或体重,更要关注代谢问题和并发症。因此,我们对肥胖的认识应从单个指标转向健康结局,强调个体化差异,这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重点。
《国际糖尿病》
新的肥胖定义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哪些启示?
侯新国教授:国家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管理范畴,其中肥胖管理是重要部分。这表明肥胖及其并发症已严重影响健康,也体现了国家对肥胖作为慢性疾病的重视。从国家层面强调肥胖管理,改变了过去仅靠医生宣讲的局面,使全社会更加关注肥胖问题。如今,肥胖管理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也为临床医生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支持。公共卫生政策和配套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对肥胖这一慢性疾病的重视。
新定义的提出,有助于理清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肥胖不是病,部分肥胖人群可能有肥胖表征但未影响器官功能,即“肥胖前期”。然而,对于已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肥胖患者,干预和治疗是必要的,而这一定义的出现,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还为实际工作中的分级分层管理提供了依据,助力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
肥胖新管理:关注代谢健康,降低并发症风险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指南强调肥胖管理不仅要关注体重减轻,更要注重代谢健康和降低并发症风险。目前,肥胖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为临床提供了诸多选择。
《国际糖尿病》
请您介绍一下,对于存在并发症或高危因素的患者。目前临床中,哪些治疗方案较为有效?
乔虹教授:管理体重不仅要关注体重下降,更要关注代谢指标和合并症的改善,甚至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国内外指南建议,管理目标需要在6个月内体重下降5%~15%,以改善代谢和预防并发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临床有许多治疗方法:生活方式干预作为管理的基础,需贯穿始终,在效果不佳时可联合药物治疗,严重时可考虑手术,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临床中,常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和健康状况,选择个性化的饮食管理方法,如生酮饮食、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或5+2轻断食等。不同患者适合不同方法,且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需根据情况调整方案。因此,治疗方案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患者情况动态调整,以满足其健康需求。
《国际糖尿病》
相比于目前整体的减重策略,《柳叶刀》新定义下的治疗策略是否会有所变化?
侯新国教授:在《柳叶刀》的定义中,肥胖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有肥胖风险但尚未肥胖的人群;二是临床前期肥胖(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存在风险但未出现并发症);三是临床型肥胖人群(已出现并发症)。
根据不同分层,可选择不同的干预策略。对于尚未肥胖的人群,重点是预防肥胖的发生;对于亚临床肥胖,则需通过饮食和运动等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以防止并发症;而对于临床型肥胖,需要采取治疗性措施,以减轻或缓解并发症。从这个角度来看,肥胖干预策略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虽然体重是核心指标,但我们还需关注体质指数、腰围和并发症评估,并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并发症。总之,《柳叶刀》新定义对管理策略还是产生了重大影响。
减重新药物:司美格鲁肽2.4mg有效减重,改善代谢
减重药物作为减重管理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新型减重药物(如司美格鲁肽2.4mg)的问世,使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
《国际糖尿病》
众所周知,司美格鲁肽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管理中表现出显著疗效。那么,司美格鲁肽2.4mg剂量在肥胖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疗效是否同样显著?
乔虹教授:目前,在临床药物使用中,会高度关注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以降糖药物司美格鲁肽为例,SUSTAIN系列研究为其在血糖控制、并发症管理以及改善终末结局等方面,均提供了充分且可靠的数据。其实,司美格鲁肽2.4 mg在肥胖管理中也显示相似优势,其数据主要来源于STEP系列研究。STEP研究共包含14项全球性研究(12项为全球多中心研究、1项东亚地区区域研究和1项中国为主的区域性研究)[1-8],纳入超过2.5万名的受试者,数据量大且可信度高。
研究不仅关注体重下降,还关注代谢指标和不良结局的风险因素。其中,STEP 2研究发现,在合并糖尿病的肥胖人群中,司美格鲁肽2.4 mg不仅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达标率,还能减少联合用药剂量[2]。而STEP 1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可全面改善血脂谱[1]。而在SELECT研究中发现,司美格鲁肽2.4 m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显著降低MACE风险达20%[9]。此外,研究还显示,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以及心血管功能等指标都有显著改善[10-13]。总之,司美格鲁肽2.4mg不仅有效管理了肥胖患者的体重,还改善了代谢指标(如血糖、血脂等),并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国际糖尿病》
在您看来,司美格鲁肽2.4mg在肥胖患者的应用中具有哪些优势?
侯新国教授:司美格鲁肽作为一种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14],在减重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国内的减重药物主要包括GLP-1RA和肠道脂肪酶抑制剂。与后者相比,司美格鲁肽的疗效更为显著,且其每周一次的给药频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这对于长期体重管理至关重要。
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司美格鲁肽2.4 mg在减重领域展现了卓越的疗效。STEP系列研究的数据显示,接受司美格鲁肽2.4 mg治疗的肥胖患者,平均体重降幅可达17.3%。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患者体重下降超过15%[1-8]。在糖尿病管理领域,体重的显著下降与糖尿病缓解率的提升密切相关。当患者体重下降超过15%时,糖尿病缓解率会显著提高。综上所述,司美格鲁肽2.4 mg在肥胖减重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
减重新未来:多项前沿技术不断涌现,未来可期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体重管理领域正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潜力和变革前景,值得我们充满期待。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在深刻地重塑体重管理的模式。
《国际糖尿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体重管理技术可能会有哪些创新?例如,可穿戴设备、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体重管理,以提高干预效果?
乔虹教授: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可穿戴设备在其中的应用备受关注。目前,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已具备实时监测心率、睡眠、血压等重要生理指标的功能,并逐渐在临床领域得到应用。这些设备还可精准计算人体成分,为减重管理提供有力支持。若将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构建闭环系统并联动智能厨房,可为肥胖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从而助力其健康管理。
此外,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也为个体化健康管理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通过构建精准的分析模型,AI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饮食、运动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展望未来,基因治疗和非侵入性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望进一步革新肥胖管理方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支持。
侯新国教授:在肥胖管理中,仍面临诸多难点,如早期识别高危人群、预测肥胖并发症风险等。基因学、生物标志物检测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助力识别这些患者,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此外,治疗方案的优化也是关键,包括确定适合的饮食、药物及治疗周期,以实现有效减重。同时,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精准监测,可帮助及时调整减重策略。此外,复胖问题是当前的一大挑战,未来需探索多种手段维持体重,包括开发更简便的药物(如口服药物)和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
结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肥胖管理领域正迎来变革。从智能可穿戴设备到基因治疗,从大数据分析到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新技术为肥胖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可能。然而,肥胖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解决复胖问题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的深度协作,肥胖管理有望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突破。我们期待这些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助力肥胖管理,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解决方案,推动肥胖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4(11): 989-1002. STEP 1
2.Davies M, et al. Lancet. 2021; 397(10278): 971-984. STEP 2
3.Wadden TA,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03-1413. STEP 3
4.Rubino D,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14-1425. STEP 4
5.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28(10): 2083-2091. STEP 5
6.Kadowaki T,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10(3): 193-206. STEP 6
7.Mu Y,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3): 184-195. STEP 7
8.McGowan BM,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9): 631-642. STEP 10
9.Lincoff AM, et al. N Engl Med. 2023; 389(24): 2221-2232.
10.Borlaug BA, et al. Nat Med. 2023;29:2358-2365.
11.Takashi Kadowaki,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 2022 Mar;10(3):193-206.
12.Yiming Mu,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Mar;12(3):184-195.
13.Subodh Verma, et al. EClinicalMedicine. 2022 Nov 29: 55: 101737.
1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 40(7): 545-564.
2 comments

肥胖新定义:从单项指标转向健康结局
既往多年,肥胖未受足够重视,部分人甚至将其单纯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选择,而非健康隐患。近年来,随着对肥胖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及社会大众对肥胖的认知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国际糖尿病》
最新的《柳叶刀》报告更是提出了“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的新概念,您如何看待这种新的定义方式?
乔虹教授:疾病,需要与健康状态对比来理解。健康状态,不仅包括身体良好,还涵盖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肥胖已被医学界认定为慢性疾病,但公众认知仍需提升。随着研究深入,尤其是对肥胖伴发症、并发症的增多,对肥胖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
近期,《柳叶刀》提出的新概念,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更关注肥胖导致的功能损伤,这种分类突出了肥胖对健康结局的影响。与其他疾病类似(糖尿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血糖水平直接影响不良结局;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导致的骨折,对身体造成巨大损伤),肥胖不能仅看外观或体重,更要关注代谢问题和并发症。因此,我们对肥胖的认识应从单个指标转向健康结局,强调个体化差异,这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重点。
《国际糖尿病》
新的肥胖定义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哪些启示?
侯新国教授:国家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管理范畴,其中肥胖管理是重要部分。这表明肥胖及其并发症已严重影响健康,也体现了国家对肥胖作为慢性疾病的重视。从国家层面强调肥胖管理,改变了过去仅靠医生宣讲的局面,使全社会更加关注肥胖问题。如今,肥胖管理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也为临床医生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支持。公共卫生政策和配套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对肥胖这一慢性疾病的重视。
新定义的提出,有助于理清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肥胖不是病,部分肥胖人群可能有肥胖表征但未影响器官功能,即“肥胖前期”。然而,对于已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肥胖患者,干预和治疗是必要的,而这一定义的出现,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肥胖对健康的影响,还为实际工作中的分级分层管理提供了依据,助力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
肥胖新管理:关注代谢健康,降低并发症风险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指南强调肥胖管理不仅要关注体重减轻,更要注重代谢健康和降低并发症风险。目前,肥胖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为临床提供了诸多选择。
《国际糖尿病》
请您介绍一下,对于存在并发症或高危因素的患者。目前临床中,哪些治疗方案较为有效?
乔虹教授:管理体重不仅要关注体重下降,更要关注代谢指标和合并症的改善,甚至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国内外指南建议,管理目标需要在6个月内体重下降5%~15%,以改善代谢和预防并发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临床有许多治疗方法:生活方式干预作为管理的基础,需贯穿始终,在效果不佳时可联合药物治疗,严重时可考虑手术,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临床中,常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和健康状况,选择个性化的饮食管理方法,如生酮饮食、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或5+2轻断食等。不同患者适合不同方法,且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需根据情况调整方案。因此,治疗方案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患者情况动态调整,以满足其健康需求。
《国际糖尿病》
相比于目前整体的减重策略,《柳叶刀》新定义下的治疗策略是否会有所变化?
侯新国教授:在《柳叶刀》的定义中,肥胖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有肥胖风险但尚未肥胖的人群;二是临床前期肥胖(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存在风险但未出现并发症);三是临床型肥胖人群(已出现并发症)。
根据不同分层,可选择不同的干预策略。对于尚未肥胖的人群,重点是预防肥胖的发生;对于亚临床肥胖,则需通过饮食和运动等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以防止并发症;而对于临床型肥胖,需要采取治疗性措施,以减轻或缓解并发症。从这个角度来看,肥胖干预策略会因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虽然体重是核心指标,但我们还需关注体质指数、腰围和并发症评估,并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并发症。总之,《柳叶刀》新定义对管理策略还是产生了重大影响。
减重新药物:司美格鲁肽2.4mg有效减重,改善代谢
减重药物作为减重管理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新型减重药物(如司美格鲁肽2.4mg)的问世,使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
《国际糖尿病》
众所周知,司美格鲁肽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管理中表现出显著疗效。那么,司美格鲁肽2.4mg剂量在肥胖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疗效是否同样显著?
乔虹教授:目前,在临床药物使用中,会高度关注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以降糖药物司美格鲁肽为例,SUSTAIN系列研究为其在血糖控制、并发症管理以及改善终末结局等方面,均提供了充分且可靠的数据。其实,司美格鲁肽2.4 mg在肥胖管理中也显示相似优势,其数据主要来源于STEP系列研究。STEP研究共包含14项全球性研究(12项为全球多中心研究、1项东亚地区区域研究和1项中国为主的区域性研究)[1-8],纳入超过2.5万名的受试者,数据量大且可信度高。
研究不仅关注体重下降,还关注代谢指标和不良结局的风险因素。其中,STEP 2研究发现,在合并糖尿病的肥胖人群中,司美格鲁肽2.4 mg不仅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达标率,还能减少联合用药剂量[2]。而STEP 1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可全面改善血脂谱[1]。而在SELECT研究中发现,司美格鲁肽2.4 m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显著降低MACE风险达20%[9]。此外,研究还显示,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以及心血管功能等指标都有显著改善[10-13]。总之,司美格鲁肽2.4mg不仅有效管理了肥胖患者的体重,还改善了代谢指标(如血糖、血脂等),并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国际糖尿病》
在您看来,司美格鲁肽2.4mg在肥胖患者的应用中具有哪些优势?
侯新国教授:司美格鲁肽作为一种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14],在减重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国内的减重药物主要包括GLP-1RA和肠道脂肪酶抑制剂。与后者相比,司美格鲁肽的疗效更为显著,且其每周一次的给药频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这对于长期体重管理至关重要。
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司美格鲁肽2.4 mg在减重领域展现了卓越的疗效。STEP系列研究的数据显示,接受司美格鲁肽2.4 mg治疗的肥胖患者,平均体重降幅可达17.3%。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患者体重下降超过15%[1-8]。在糖尿病管理领域,体重的显著下降与糖尿病缓解率的提升密切相关。当患者体重下降超过15%时,糖尿病缓解率会显著提高。综上所述,司美格鲁肽2.4 mg在肥胖减重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
减重新未来:多项前沿技术不断涌现,未来可期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的体重管理领域正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潜力和变革前景,值得我们充满期待。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在深刻地重塑体重管理的模式。
《国际糖尿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体重管理技术可能会有哪些创新?例如,可穿戴设备、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体重管理,以提高干预效果?
乔虹教授: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可穿戴设备在其中的应用备受关注。目前,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已具备实时监测心率、睡眠、血压等重要生理指标的功能,并逐渐在临床领域得到应用。这些设备还可精准计算人体成分,为减重管理提供有力支持。若将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构建闭环系统并联动智能厨房,可为肥胖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从而助力其健康管理。
此外,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也为个体化健康管理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通过构建精准的分析模型,AI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饮食、运动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展望未来,基因治疗和非侵入性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望进一步革新肥胖管理方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支持。
侯新国教授:在肥胖管理中,仍面临诸多难点,如早期识别高危人群、预测肥胖并发症风险等。基因学、生物标志物检测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助力识别这些患者,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此外,治疗方案的优化也是关键,包括确定适合的饮食、药物及治疗周期,以实现有效减重。同时,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精准监测,可帮助及时调整减重策略。此外,复胖问题是当前的一大挑战,未来需探索多种手段维持体重,包括开发更简便的药物(如口服药物)和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
结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肥胖管理领域正迎来变革。从智能可穿戴设备到基因治疗,从大数据分析到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新技术为肥胖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可能。然而,肥胖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解决复胖问题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的深度协作,肥胖管理有望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突破。我们期待这些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助力肥胖管理,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解决方案,推动肥胖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Wilding JPH,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4(11): 989-1002. STEP 1
2.Davies M, et al. Lancet. 2021; 397(10278): 971-984. STEP 2
3.Wadden TA,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03-1413. STEP 3
4.Rubino D, et al. JAMA. 2021; 325(14): 1414-1425. STEP 4
5.Garvey WT, et al. Nat Med. 2022; 28(10): 2083-2091. STEP 5
6.Kadowaki T,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10(3): 193-206. STEP 6
7.Mu Y,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3): 184-195. STEP 7
8.McGowan BM,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9): 631-642. STEP 10
9.Lincoff AM, et al. N Engl Med. 2023; 389(24): 2221-2232.
10.Borlaug BA, et al. Nat Med. 2023;29:2358-2365.
11.Takashi Kadowaki,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 2022 Mar;10(3):193-206.
12.Yiming Mu,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Mar;12(3):184-195.
13.Subodh Verma, et al. EClinicalMedicine. 2022 Nov 29: 55: 101737.
1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 40(7): 545-564.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