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5年6月20~23日,第8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 2025)正在美国芝加哥隆重召开,全球学者齐聚一堂,共襄此次盛会进行学术交流。会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曲伸/卜乐教授团队首次斩获口头报告(OP)殊荣,并有4项研究以壁报展示的形式呈现,充分彰显了我国中青年学者在糖尿病及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的前沿视角和蓬勃活力。
温馨 博士后
肥胖患者过量摄入n-6多不饱和脂肪酸驱动胃Lgr5?细胞发展为胃黏膜解痉多肽表达化生
357-OR - Excessive Dietary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Obese Patients Drive Lgr5+ Cell-Derived Gastric Mucosal Spasmolytic Polypeptide-Expressing Metaplasia
研究背景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EM)被认为是胃癌的前病变之一,与肥胖密切相关。然而,肥胖相关SPEM发生的关键决定因素和分子机制尚未明了。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42例肥胖患者胃组织标本,评估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与SPEM之间的关联;并利用胃类器官和小鼠模型研究n-6 PUFAs补充对SPEM形成的影响;通过谱系示踪实验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鉴定SPEM的细胞起源。
研究结果
在肥胖患者中,高水平的n-6 PUFAs与SPEM显著相关。外源性补充n-6 PUFAs可诱导来源于胃黏膜底部静息态Lgr5?干细胞的SPEM。机制上,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下调激活ERK信号通路,促进SPEM形成。SCD1可结合PHB1,并通过泛素E3连接酶TRIM21促进PHB1的降解,从而抑制ERK通路。基于SCD1、PHB1和ERK表达水平,我们开发了新的SPEM诊断模型。此外,低亚油酸饮食干预或ERK抑制治疗可有效减少SPEM形成。
研究结论
富含n-6 PUFAs的饮食是SPEM的一种新病因,其机制是通过SCD1-PHB1-TRIM21轴激活ERK通路。针对n-6 PUFAs摄入的饮食干预策略及SCD1-PHB1-TRIM21/ERK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为SPEM的防治提供了潜在新方案。
专家点评

曲伸教授
本研究揭示,肥胖患者摄入过量n-6 PUFAs与胃SPEM(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通过代谢组学、类器官培养、谱系追踪小鼠模型和单细胞测序等手段,发现n-6 PUFAs可促使静息状态的Lgr5?干细胞转分化为SPEM。机制上,n-6 PUFAs抑制SCD1表达,继而激活ERK通路,驱动SPEM发生。研究构建了基于SCD1、PHB1和ERK的诊断模型,并证实低亚油酸饮食或ERK抑制可有效逆转病变。
本研究首次揭示n-6 PUFAs诱导Lgr5?干细胞转化为SPEM的机制,并提出SCD1-PHB1-TRIM21/ERK轴为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临床转化价值。
现场壁报展示
01.文嘉林 硕士
美国成人身体圆度指数与代谢健康型肥胖/代谢不健康型肥胖之间的关系
1755-P -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Roundness Index and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besity among U.S. Adults
研究背景
肥胖可分为代谢健康型肥胖(MHO)和代谢不健康型肥胖(MUO)。身体圆度指数(BRI)作为一种新的人体测量指标,能更好地评估体脂分布与健康风险的关联,尤其适用于肥胖人群。然而,BRI与MHO及MUO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2013~2020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中,收集3150例年龄≥20岁、体重指数(BMI)≥30 kg/m2的肥胖成人。根据BMI和代谢综合征组分,将肥胖成人分为MHO和MUO组。为探究BRI与MHO/MUO发病的关联,我们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三次样条(RCS)进行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及其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结果
在调整协变量后,我们观察到较高的BRI水平与MHO呈负相关[优势比(OR)0.49,95%CI:0.80~0.98,P=0.026],与MUO呈正相关(OR 1.33,95%CI:1.02~1.25,P=0.026)。此外,BRI与MHO/MUO发病存在波浪形关联,其拐点相同,分别为6.62和9.47。当BRI介于6.62~9.47时,MHO的OR显著升高,而MUO的OR显著降低。亚组分析显示,除年龄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外,BRI与其他亚组变量无显著交互作用。在≥65岁老人及HbA1c≥6.5%人群中,BRI水平与亚组变量存在显著差异。中介效应分析及进一步敏感性分析证实,HbA1c对MHO起负向影响,年龄对MUO起正向影响。
研究亮点
本研究创新性引入BRI指标评估肥胖代谢健康,利用NHANES大样本数据增强了结论可信度,并发现BRI与MHO/MUO的非线性关联及影响因素。
02.克丽比努尔·穆太力普 硕士
植物性热量限制饮食在肥胖管理中的代谢益处: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
1747-P - Metabolic Benefits of Plant-based Caloric Restriction Diets in Obesity Management: A 12-week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研究介绍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开展的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植物性热量限制饮食(PB-CRD)和传统热量限制饮食(CRD)对肥胖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者减重效果相当,两组均显著减重(PB-CRD>CRD);但PB-CRD代谢改善更优(PB-CRD组在体脂率、尿酸、抗氧化指标等方面变化更突出),且有助于提升糖脂代谢,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HOMA-IR)、C肽曲线、总胆固醇(TC)等代谢指标。
研究亮点
PB-CRD在同等减重效果下,可能提供额外的代谢益处,尤其是改善体成分和糖脂代谢,为肥胖管理提供了新的饮食策略选择。
03.刘佳 博士
奥利司他联合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强化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889-P - Enhancing Glycemic Control through Orlistat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Pioglitazone and Metformin in Patients with Obesity Type 2 Diabete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研究背景
肥胖状态下的胰岛素抵抗往往导致了糖代谢失代偿的发生,因此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积极的减重治疗可能具有更多的临床获益。本研究旨在评估奥利司他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为期12周的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年龄18~65岁、BMI>28 kg/m2且正在使用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奥利司他(120 mg,每日3次)组和安慰剂组。
研究结果
虽然奥利司他组HbA1c改善未达显著水平,但在胰岛素抵抗(HOMA-IR降低:15.6% vs. 7.86%,P<0.05)和空腹血糖(降幅:0.73 mmol/L vs. 0.17 mmol/L,P<0.05)方面表现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其核心机制与奥利司他的减重效应相关:治疗12周后,奥利司他组BMI(30.16 kg/m2 vs. 32.70 kg/m2,P<0.001)、皮下脂肪(246.43 cm2 vs. 307.38 cm2)和内脏脂肪(120.70 cm2vs. 142.46 cm2,P<0.05)均显著降低。
研究结论
奥利司他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有效减重、改善脂肪分布、缓解胰岛素抵抗并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具有耐受性好、依从性强的特点,可作为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合理选择。
研究亮点
本研究首次证实奥利司他可通过显著改善体成分(尤其内脏脂肪)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为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联合用药提供了新依据。
04.郭军威 硕士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与代谢综合征患者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来自NHANES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
1344-P - 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Results from the NHAN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调查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美国成人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我们使用2007~2018年美国NHANES数据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SIRI的计算方法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SIRI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相关性。通过亚组分析,证明结果的稳定性。使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分析探索潜在的非线性关系。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431例年龄≥20岁的MetS个体。在平均88.97个月随访期间,记录到494例全因死亡和132例因心血管事件死亡。在完全校正模型中,SIRI每增加1个单位,全因死亡率增加15%(HR 1.15,95%CI:1.07~1.22,P<0.001),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增加16%(HR 1.16,95%CI:1.05~1.29,P=0.004)。亚组分析表明,SIRI与各亚组之间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RCS分析显示,SIRI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之间呈线性相关。
研究亮点
2025年6月20~23日,第8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 2025)正在美国芝加哥隆重召开,全球学者齐聚一堂,共襄此次盛会进行学术交流。会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曲伸/卜乐教授团队首次斩获口头报告(OP)殊荣,并有4项研究以壁报展示的形式呈现,充分彰显了我国中青年学者在糖尿病及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研究领域的前沿视角和蓬勃活力。
温馨 博士后
肥胖患者过量摄入n-6多不饱和脂肪酸驱动胃Lgr5?细胞发展为胃黏膜解痉多肽表达化生
357-OR - Excessive Dietary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Obese Patients Drive Lgr5+ Cell-Derived Gastric Mucosal Spasmolytic Polypeptide-Expressing Metaplasia
研究背景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EM)被认为是胃癌的前病变之一,与肥胖密切相关。然而,肥胖相关SPEM发生的关键决定因素和分子机制尚未明了。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42例肥胖患者胃组织标本,评估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与SPEM之间的关联;并利用胃类器官和小鼠模型研究n-6 PUFAs补充对SPEM形成的影响;通过谱系示踪实验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鉴定SPEM的细胞起源。
研究结果
在肥胖患者中,高水平的n-6 PUFAs与SPEM显著相关。外源性补充n-6 PUFAs可诱导来源于胃黏膜底部静息态Lgr5?干细胞的SPEM。机制上,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下调激活ERK信号通路,促进SPEM形成。SCD1可结合PHB1,并通过泛素E3连接酶TRIM21促进PHB1的降解,从而抑制ERK通路。基于SCD1、PHB1和ERK表达水平,我们开发了新的SPEM诊断模型。此外,低亚油酸饮食干预或ERK抑制治疗可有效减少SPEM形成。
研究结论
富含n-6 PUFAs的饮食是SPEM的一种新病因,其机制是通过SCD1-PHB1-TRIM21轴激活ERK通路。针对n-6 PUFAs摄入的饮食干预策略及SCD1-PHB1-TRIM21/ERK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为SPEM的防治提供了潜在新方案。
专家点评

曲伸教授
本研究揭示,肥胖患者摄入过量n-6 PUFAs与胃SPEM(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通过代谢组学、类器官培养、谱系追踪小鼠模型和单细胞测序等手段,发现n-6 PUFAs可促使静息状态的Lgr5?干细胞转分化为SPEM。机制上,n-6 PUFAs抑制SCD1表达,继而激活ERK通路,驱动SPEM发生。研究构建了基于SCD1、PHB1和ERK的诊断模型,并证实低亚油酸饮食或ERK抑制可有效逆转病变。
本研究首次揭示n-6 PUFAs诱导Lgr5?干细胞转化为SPEM的机制,并提出SCD1-PHB1-TRIM21/ERK轴为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临床转化价值。
现场壁报展示
01.文嘉林 硕士
美国成人身体圆度指数与代谢健康型肥胖/代谢不健康型肥胖之间的关系
1755-P -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Roundness Index and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besity among U.S. Adults
研究背景
肥胖可分为代谢健康型肥胖(MHO)和代谢不健康型肥胖(MUO)。身体圆度指数(BRI)作为一种新的人体测量指标,能更好地评估体脂分布与健康风险的关联,尤其适用于肥胖人群。然而,BRI与MHO及MUO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2013~2020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中,收集3150例年龄≥20岁、体重指数(BMI)≥30 kg/m2的肥胖成人。根据BMI和代谢综合征组分,将肥胖成人分为MHO和MUO组。为探究BRI与MHO/MUO发病的关联,我们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三次样条(RCS)进行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及其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结果
在调整协变量后,我们观察到较高的BRI水平与MHO呈负相关[优势比(OR)0.49,95%CI:0.80~0.98,P=0.026],与MUO呈正相关(OR 1.33,95%CI:1.02~1.25,P=0.026)。此外,BRI与MHO/MUO发病存在波浪形关联,其拐点相同,分别为6.62和9.47。当BRI介于6.62~9.47时,MHO的OR显著升高,而MUO的OR显著降低。亚组分析显示,除年龄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外,BRI与其他亚组变量无显著交互作用。在≥65岁老人及HbA1c≥6.5%人群中,BRI水平与亚组变量存在显著差异。中介效应分析及进一步敏感性分析证实,HbA1c对MHO起负向影响,年龄对MUO起正向影响。
研究亮点
本研究创新性引入BRI指标评估肥胖代谢健康,利用NHANES大样本数据增强了结论可信度,并发现BRI与MHO/MUO的非线性关联及影响因素。
02.克丽比努尔·穆太力普 硕士
植物性热量限制饮食在肥胖管理中的代谢益处: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
1747-P - Metabolic Benefits of Plant-based Caloric Restriction Diets in Obesity Management: A 12-week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研究介绍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开展的一项为期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植物性热量限制饮食(PB-CRD)和传统热量限制饮食(CRD)对肥胖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者减重效果相当,两组均显著减重(PB-CRD>CRD);但PB-CRD代谢改善更优(PB-CRD组在体脂率、尿酸、抗氧化指标等方面变化更突出),且有助于提升糖脂代谢,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HOMA-IR)、C肽曲线、总胆固醇(TC)等代谢指标。
研究亮点
PB-CRD在同等减重效果下,可能提供额外的代谢益处,尤其是改善体成分和糖脂代谢,为肥胖管理提供了新的饮食策略选择。
03.刘佳 博士
奥利司他联合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强化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889-P - Enhancing Glycemic Control through Orlistat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Pioglitazone and Metformin in Patients with Obesity Type 2 Diabete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研究背景
肥胖状态下的胰岛素抵抗往往导致了糖代谢失代偿的发生,因此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积极的减重治疗可能具有更多的临床获益。本研究旨在评估奥利司他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为期12周的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年龄18~65岁、BMI>28 kg/m2且正在使用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奥利司他(120 mg,每日3次)组和安慰剂组。
研究结果
虽然奥利司他组HbA1c改善未达显著水平,但在胰岛素抵抗(HOMA-IR降低:15.6% vs. 7.86%,P<0.05)和空腹血糖(降幅:0.73 mmol/L vs. 0.17 mmol/L,P<0.05)方面表现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其核心机制与奥利司他的减重效应相关:治疗12周后,奥利司他组BMI(30.16 kg/m2 vs. 32.70 kg/m2,P<0.001)、皮下脂肪(246.43 cm2 vs. 307.38 cm2)和内脏脂肪(120.70 cm2vs. 142.46 cm2,P<0.05)均显著降低。
研究结论
奥利司他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有效减重、改善脂肪分布、缓解胰岛素抵抗并降低空腹血糖水平,具有耐受性好、依从性强的特点,可作为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合理选择。
研究亮点
本研究首次证实奥利司他可通过显著改善体成分(尤其内脏脂肪)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为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联合用药提供了新依据。
04.郭军威 硕士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与代谢综合征患者死亡率增加独立相关:来自NHANES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
1344-P - 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Results from the NHAN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调查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美国成人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我们使用2007~2018年美国NHANES数据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SIRI的计算方法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SIRI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相关性。通过亚组分析,证明结果的稳定性。使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分析探索潜在的非线性关系。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431例年龄≥20岁的MetS个体。在平均88.97个月随访期间,记录到494例全因死亡和132例因心血管事件死亡。在完全校正模型中,SIRI每增加1个单位,全因死亡率增加15%(HR 1.15,95%CI:1.07~1.22,P<0.001),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增加16%(HR 1.16,95%CI:1.05~1.29,P=0.004)。亚组分析表明,SIRI与各亚组之间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RCS分析显示,SIRI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之间呈线性相关。
研究亮点
本研究首次证实复合炎症指标——SIRI是MetS患者全因死亡与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成果表明,SIRI在MetS患者长期随访中具有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预后评估指标。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