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猫子”更容易患糖尿病?不一定

编者按:生活方式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睡眠和糖尿病的关系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期,研究人员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发表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早睡的人相比,晚睡人的糖尿病风险明显增加;在排除了生活方式的影响之后,差异依然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晚睡型的糖尿病风险增加72%

研究人员分析了 2009 ~2017年护士健康研究 II 中收集的 63 676 例女护士的数据,内容包括自我报告的睡眠类型(晚睡型或早睡型)、饮食质量、体重指数、睡眠时间、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和糖尿病家族史等。研究小组根据参与者的自我报告和医疗记录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研究结果发现:

约 11% 的参与者为明确的“晚睡型”,约 35% 的参与者为明确的“早睡型”。剩下大约一半的参与者自认为“中间型”。

睡眠类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晚睡型的生活方式较差。仅有6%的晚睡型具有最健康生活方式,而25%的晚睡者具有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排除生活方式因素之前,晚睡型参与者的糖尿病风险比早睡型增加了 72%,中间型的比早睡型增加21%;在排除了生活方式因素干扰后,晚睡型参与者的糖尿病风险仍然比早睡型增加 19%。

简而言之,晚睡型比早睡型具有更高不良生活方式和糖尿病发病风险。在调整了生活方式因素后,其糖尿病风险仍然高于早睡型。


为什么“夜猫子”们的糖尿病风险更高?

研究者认为,多种因素参与共同作用导致晚睡型人群的糖尿病风险增高。

首先是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晚睡型的人更有可能大量饮酒、饮食质量低、每晚睡眠时间较短和吸烟,其体重和体力活动量更容易处于不健康范围内。如本研究结果所示,当排除了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后,晚睡型的糖尿病风险有了大幅下降。这提示生活方式因素在其中贡献了很大一部分。 
其次是机体生物钟的影响。稳定的昼夜节律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者们也因此对晚睡型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他们发现长期参与夜班工作的护士群体未出现晚睡增加糖尿病风险的现象,但晚睡显著增加了近几年没有参与夜班工作护士的糖尿病风险。这提示晚睡增加糖尿病风险可能和生物节律紊乱有关。
事实上,并不是所以的晚睡都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因为先天基因型的不同,有的人在早间精力旺盛,睡眠属于早睡早起型,而另外一部分人在夜间更活跃,因此属于晚睡晚起型。虽然研究发现晚睡型参与者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和死亡风险显著高于早睡型人群,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晚睡伴随的不良生活方式,而不是晚睡本身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熬夜不可怕,要命的是配合烟和酒

近期,芬兰的研究人员在Chronotype and mortality期刊上发表了一项进行了37年随访的研究结果:与早睡早起的人相比,习惯晚睡人群的整体死亡风险增加了21%;但晚睡本身对死亡率几乎没有独立影响,死亡风险增高和晚睡时吸烟和饮酒有关。 

这项纳入23 854例芬兰的参与者,平均随访时间长达37年的研究发现:和早睡型相比,不吸烟且饮酒不多的晚睡型的死亡风险并没有增加;晚睡且饮酒的人,因酒精相关疾病和意外死亡的风险增加43%;晚睡且吸烟的人因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增加25%;在去除饮酒和吸烟因素后,晚睡对死亡率几乎没有独立影响。


写在最后

综上,虽然很多研究提示晚睡和糖尿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但晚睡伴随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因此不能因此将晚睡一棍子打死,应该做具体地区分。部分人群晚睡是基于其先天的基因型决定,其在夜间较为兴奋,其入睡时间也很难改变。这部分人群在没有不良生活方式,入睡规律的情况下,其糖尿病等风险并没有高于早睡人群。而另外一部分人群晚睡是原因各种原因,包括熬夜工作、看电视、吃宵夜、饮酒等。这部分人群伴随着更高水平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也因此有了更高的糖尿病等疾病和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Chronotype, unhealthy lifestyle, and diabetes risk in middle-aged U.S. wome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 II.,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3). DOI: 10.7326/M23-0728.  2.Hublin C, Kaprio J. Chronotype and mortality - a 37-year follow-up study in Finnish adults. Chronobiol Int. 2023;40(7):841-849. doi:10.1080/07420528.2023.2215342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