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伸教授:减重手术可否成为糖胖患者最终的归路?| EASD热评

图片

编者按:肥胖与糖尿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所以在糖尿的管理过程中,对于体重的管理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针对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也一直是目前临床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之一,减重手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但关于减重手术目前也仍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值得深思:哪种手术方式最值得推崇?减重手术后是否真的利大于弊?如何评估减重手术后续对体重和糖尿病的影响?……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总是充满激情。本刊选取本届EASD大会上4篇关于减重手术的报告,并邀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予以精彩点评。


T2DM患者减重手术后胆汁酸(B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的长期水平[1]

背景和目的

GLP-1是Roux-en-Y胃旁路术(RYGB)术后短期内常被测量的一种激素,因其升高与葡萄糖代谢改善相关。该研究评估RYGB术对T2DM患者作用的持久性。此外还比较RYGB患者和非手术T2DM患者BA和FGF-19分泌的差异。近来发现FGF-19是葡萄糖代谢的有效调节因子。

材料和方法

入选10年前接受RYGB治疗的肥胖T2DM患者(RYGB组,n=10),进行膳食耐受性试验(MTT)。年龄、性别、BMI和血糖状态匹配的T2DM患者作为对照组(非手术组,n=4)进行评估。

结果

在MTT期间,RYGB组和非手术组的血糖水平无差异。与非手术组相比,RYGB组在MTT期间胰岛素、C肽和GLP-1水平显著升高(所有P<0.001),在进食后30~45分钟达到峰值。与非手术组相比,RYGB组MTT期间BA和FGF-19水平较高,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有更高的趋势

结论

在RYGB治疗10年后,GLP-1反应仍增强,强烈表明这种效果的持久性。在RYGB组BA和FGF-19也升高,但升高的显著性略逊于GLP-1。

比较动脉栓塞减重与手术减重对肥胖T2DM患者的效果[2]

背景和目的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已达到9.3%,超过一半的成年人未确诊,其中T2DM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该研究旨在评估与减重手术(RYGB)相比,动脉栓塞术(BAE)对长期代谢控制、T2DM缓解和体重减轻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在这项前瞻性、随机、非盲、对照心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RYGB和BAE对T2DM合并肥胖(BMI在30-43 kg/m2之间)患者1年内代谢控制的影响。BAE采用300~ 500 μm的栓塞微球经动脉栓塞胃左动脉。RYGB按照既定的外科程序进行。在BAE和RYGB手术的基线、术后1、3、6和12个月对参与者进行评估。主要终点为30天体重和血糖控制参数。次要终点包括技术可行性、体重和生化分析以评估T2DM的缓解情况。每次访视均采集血样,并分析BMI、体重和腰围。各参数的变化百分率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所有参与者均成功进行了BAE和RYGB手术,无重大不良事件或手术并发症。3个月时RYGB手术患者体重减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BAE组9.7%,RYGB组24.1%,P<0.01)。关于T2DM缓解情况显示,大多数患者在BAE 30天后停止糖尿病药物治疗,与RYGB无差异。与RYGB手术相比,BAE组患者的血糖、甘油三酯(TG)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下降更多(BAE组和RYGB组的上述三个指标变化百分比分别:血糖为30.1% vs. 14.7%, P<0.01;TG为72.5% vs. 21.2%, P<0.05;GGT为3.3% vs. 1.0%)。

结论

尽管RYGB对体重控制有较好的作用,但BAE干预后3个月对代谢控制有更明显的影响。因此,对于没有RYGB手术指征的患者,BAE不失为一种更好的代谢控制的选择。


瑞典肥胖受试者(SOS)死亡率与减重手术或常规护理后2年的糖尿病缓解有关[3]

背景和目的

肥胖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预期寿命缩短,可能与患者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风险增加有关。在SOS研究中,评估减重手术或常规护理后2年糖尿病缓解是否与基线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死亡率相关。

材料和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586例肥胖伴T2DM患者,其中338例接受减重手术,248例接受了常规减重管理。入组时,年龄为37~60岁,男性体重指数(BMI)≥34 kg/m²,女性BMI≥38 kg/m²。中位随访时间为26.2年(四分位数范围22.7~28.7年)。

结果

在整个队列中,284例患者在2年的检查中获得缓解,302例未缓解。在随访期间,缓解亚组的死亡率为每1000人年16.6例(95%CI:13.7~20.1),未缓解亚组的死亡率为每1000人年26.0例(95%CI:22.2~30.4)(调整HR=0.59,95%CI:0.46~0.77,P<0.001)。此外,手术组和常规护理组2年的缓解与死亡率降低相关(HR=0.57,95%CI:0.39~0.83,P=0.003;HR=0.53,95%CI:0.32~0.90,P=0.018)。在整个队列中,缓解亚组的心血管死亡率显著降低(HR=0.53,95%CI:0.35~0.81,P=0.003)。

结论

减重手术或常规肥胖治疗后T2DM的缓解与降低长期死亡率相关,主要与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有关。


减重不足的预测指标,定义为减重术后1年体重减轻百分比(EWL)< 50%[4]

背景和目的

为达到充分和持久的体重减轻,减重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减重术后可能出现体重减轻不足(IWL),削弱了其对健康状况的正面影响,导致患者不满意并需要进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与更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关。术前预测因素对IWL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研究团队试图找出IWL的术前预测因素,以确定减重术后存在IWL风险的患者,从而改善预后。

材料和方法

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纳入了2003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该减肥中心接受袖式胃切除术(SG)或胃旁路术(GB)的患者,随访1年。IWL定义为减重术后1年EWL小于50%。共纳入337例患者,SG组38%,GB组62%,BMI为46.4±7.0 kg/m²,年龄17~67岁(均数±标准差:41±11岁)。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评估定量数据的正态性。对参数变量进行t-检验,对非参数、连续变量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

15%的患者经历了IWL。减重充分组1年后平均EWL为82.1±21.1%,IWL组为35.8±13.5%。充分减重的预测因素为基线时较低的体重(P=0.023)和BMI(P=0.02)、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P=0.025)、进行过GB(P=0.007)、未摄入ß-受体阻滞剂(P=0.021)。年龄、腰围、性别、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的摄入均不是IWL的预测因素。

结论

15%的SG或GB患者发生IWL。充分减重的预测指标为基线时较低的体重、较低的BMI、较高的HDL水平、进行过GB以及未摄入ß-受体阻滞剂。


专家点评

图片

曲伸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近年来,减重手术降糖的优越效果为人熟知,但其代谢获益的机制仍未全明确。本届EASD公布的几项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见解。

有学者调查了T2DM患者在RYGB术后肠道激素的改变情况,发现手术组GLP-1与C肽水平较高,尤其是在餐后30分钟,较非手术组有明显升高,且这种进餐响应可持续达10余年。这进一步支持了“后肠学说”,即GLP-1等后肠激素响应是糖代谢改善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长期GLP-1刺激是一把双刃剑,其与减重术后患者自杀率升高可能存在一定关联。2022年肥胖周会议中,美国犹他州大学Adams教授报道:与非手术患者相比,减重手术患者自杀率增加2.4倍,且主要发生在18~34岁青年人群。2023年7月,欧盟药品监管局(EMA)亦因3例自杀相关的不良反应,再次启动了对司美格鲁肽的安全审查。事实上,我们对减重术后人体大脑中枢的改变知之甚少。未来的研究应明确GLP-1升高是否通过中枢而促进患者的自杀行为,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指导。

另一项研究显示BAE(或称TBE)术后10%的总体重下降率不亚于RYGB的降糖降脂效果,数据与滕皋军院士2016年开展的RCT研究接近,似乎肯定了减重手术改善代谢的“胃中心假说”,即必须通过减少胃分泌的某种激素方可达到改善代谢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BAE相关前瞻性临床试验屈指可数,样本量均不足20,随访时间平均1年,最长不超过2年;亟需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说明其长期有效性。此外,BAE术后Ghrelin水平的改变仍存在争议,仅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术后Ghrelin明显下降,而人体研究中并未得出此结论。所有BAE减重降糖的机制仍不明确,可能有未知的胃内激素发挥作用。

另外一项研究观察了T2DM患者减重手术后30年的预后情况,发现手术使患者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下降约47%(亚组HR,0.53,95%CI:0.35~0.81)。这与Adams教授对21837名减重手术患者40年的观察结果相似,手术使合并T2DM的肥胖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59.1%,中位预期寿命延长9.3年。需要警惕的是,一小部分患者(约15%)的手术效果并不理想,体重减少不足50%(定义为IWL)。IWL原因复杂,与心理、药物等多方面相关。旁路手术、较高的基线HDL、较低的基线BMI、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IWL可能的预测因子;临床实践中应做好术前筛选,尽量避免IWL发生。

医生简介

图片

贾许杨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减重外科


参考文献

1.Bile aci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9, and glucagon-like peptide-1 levels in the long term after bariatric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2.Bariatric arterial embolisation vs bariatric surgery: comparison of effects in ob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3.Mortality in the Swedish Obese Subjects (SOS) study over up to 30 years in relation to 2-year diabetes remission after bariatric surgery or usual care

4.Predictors for insufficient weight loss, defined as %EWL< 50% at 1 year after bariatric surgery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