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23)已圆满落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陆颖理教授在临床营养专题环节就“营养变迁与糖脂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研究”进行了主题发言。陆教授在对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与成年后糖脂代谢疾病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文章150多篇,并原创性提出了中国成人糖脂代谢紊乱高发的“两次打击”营养变迁学说。此次汇报发言,陆教授有哪些精彩分享,且看如下整理内容。
人类进化实际上是营养的进化
远古时代,人类通过狩猎、摘野果等从自然界获得食物和能量。历史进展期间,自然灾害和战争带来的饥荒事件未曾消停,比如中国的大饥荒、荷兰饥荒、比亚法拉战争饥荒、列宁格勒饥荒、孟加拉国饥荒、犹太大屠杀饥荒等。现如今,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及食物种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糖脂代谢紊乱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David Barker教授是健康和疾病起源理论(DoHaD)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早期的环境因素包括营养会影响某些成人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陆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我国华东地区SPECT-China研究,以明确我国特殊营养史与糖脂代谢疾病的关系。研究纳入人数达26000例,包含20万个血液分层标本,12666例受试者的SNP基因数据。
SPECT-China(2014年):http://www.chictr.org.cn/ChiCTRECS-14005052SPECT-China2(2019年):http://www.chictr.org.cn/ChiCTRECS-1900021356
结果发现:
(1)在胎儿或儿童时期暴露于严重的饥荒,与成年期HbA1c增高、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2)饥荒暴露和遗传易感性可能对糖尿病的发展表现出叠加效应;
(3)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胰岛素抵抗(IR)存在关联,数据显示与女性的HOMA-IR呈正相关;
(4)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男性和女性的胰腺功能(DI)有明显的负相关关联;
(5)在女性中,生命早期暴露于饥荒,与成年后中重度脂肪肝存在联系;
(6)生命早期饥荒与成年后代谢综合征存在联系。
“两次打击”营养失衡与糖脂代谢疾病患病率
我国糖脂代谢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且在特定的年龄段高发。比如,脂肪肝在52~66岁年龄段高发,在50~69岁年龄段时,糖尿病前期呈高患病率。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自1959~1962年出生至1980年处于成年期的人群,经历了从生命早期营养缺乏到成人期营养过剩两次营养失衡“打击”。截然相反的特殊营养历史是否与我国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逐年高发有关?
陆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进行的以下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2015年,陆教授发表在期刊J Clin Endocrinol Metab的横断面研究显示:“两次打击”营养失衡人群糖尿病风险是对照组的2.96倍;5年随访后,该年龄段的新增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2021年,发表在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的研究揭示:胎儿和儿童期经历饥荒所致的营养不良和成年期经历快速经济发展增加了成年期脂肪肝患病风险。
陆教授及其团队其间还进行了“两次打击”营养失衡与糖尿病、内脏型肥胖、脂肪肝、肾脏、代谢综合征、骨代谢、垂体心脏之间关系的探索,阐明了生命周期营养不平衡“两次打击”人群糖尿病、脂肪肝、内脏型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等糖脂代谢疾病风险均有所增高。由此,原创性地提出中国成人糖脂代谢紊乱高发的“两次打击”营养变迁学说。
“两次打击”营养失衡与糖脂代谢紊乱之间的机制探索
陆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建立“两次打击”营养失衡模型,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两次打击”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的病理特点及“两次打击”糖脂代谢主要途径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两次打击”营养失衡相比单纯营养过剩,肝糖合成和脂肪合成异常更严重。
“两次打击”营养失衡与营养感应网络调控
营养感应是维持糖脂代谢稳态的重要调控机制,AMPK和mTOR作为营养感应分子,均可感受能量代谢物,在调控机体肝糖合成和脂肪合成等糖脂代谢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陆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两次打击”营养失衡会导致4种小分子代谢物质明显下降,其中吲哚-3-甲醇下降最为明显。
总结
生命周期中的饮食营养失衡,特别是生命早期(胎儿和儿童期)的营养“饥荒”,会引起组织器官代谢物感应与适应性重塑的调控机制发生改变,影响组织稳态,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继而发生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陆教授研究团队还在“两次打击”对营养感应网络调控机制,包括对AMPK和mTOR信号的影响,以及营养失衡的基因层面均进行了深入探索,相信研究结果未来公布后,对指导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减少糖脂代谢性疾病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陆颖理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糖尿病防治的临床及科研工作,2023年7月,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AASD)向陆教授颁发了Eung Jin Kim糖尿病防治突出贡献奖,对陆教授在糖尿病防治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了肯定,陆教授也是获此奖项的首位中国人。
陆颖理教授荣获亚洲糖尿病防治突出贡献奖
专家简介
陆颖理 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任九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内科教研室主任。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内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内分泌代谢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委员。
长期进行内分泌代谢疾病危险因素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带领团队进行华东地区自然人群和上海黄浦江两岸糖尿病专病队列研究及5年随访,建立了大型的生物样本库。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973子课题。发表SCI论文211篇,第一/通讯作者186篇,发表在国际内分泌著名杂志包括Eur Heart J,J Infection,Diabetes Care, JCEM, Diabetologia, Thyroid等,IF30分以上3篇,10分以上12篇,主编及参编专著7部,专利2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二等奖等。获2017年、2018年中国糖尿病十大最具有影响力研究奖。2023年获得首位中国人亚洲糖尿病防治突出贡献奖。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