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在奥地利维也纳盛大召开,吸引逾200名中国专家学者参会,投稿数量超过146篇,充分彰显了中国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活跃态势与蓬勃发展。在众多前沿成果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中国真实世界研究[1]备受瞩目,为这一创新联合制剂在复杂临床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证据。基于此,《国际糖尿病》特邀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就该研究进行深度访谈,探讨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价值与前景。

《国际糖尿病》
本届EASD年会上,您以“真实世界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改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为题进行了口头发言。能否请您介绍这项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陈莉明教授
众所周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还在不断攀升。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第11版糖尿病地图数据,截至2024年,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1.48亿;若按此速度发展,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突破1.68亿[2]。从糖尿病发展趋势来说,形势依然严峻,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治疗方案都需要优化。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是德谷胰岛素与利拉鲁肽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一方面,该药可提供基础胰岛素,补充内源性胰岛素不足;另一方面,其组分之一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可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该组合覆盖糖尿病的多重病理生理机制,显著提升降糖效果,实现“1+1>2”的协同效应[3]。
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的HbA1c<7%的达标率最高可达89.9%,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达90.1%,与基础胰岛素相比,其低血糖风险更低,且体重减轻或增加较少[3]。基于此,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已被纳入国内外多部糖尿病治疗指南。其中,《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指出,在T2DM人群中,使用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可以简化治疗方案,强效降糖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等相关不良反应[4]。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也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列为降糖效果非常高的药物之一[5]。
因此,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效果,既是本研究所提出的核心问题,也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国际糖尿病》
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中国真实世界研究,能否请您详细介绍其研究设计和主要结果?
陈莉明教授
这是一项利用区域性电子健康档案进行的回顾性、单臂、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3月~2024年6月处方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的12 103例成人T2DM患者,分析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持续治疗180天临床指标相较基线的变化。主要研究终点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次要研究终点为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及胰岛素日剂量的变化,并按基线时的治疗方案、HbA1c水平、年龄、空腹C肽及胰岛素日剂量进行亚组分析,探索不同亚组HbA1c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接受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持续治疗的1159例患者中,HbA1c从基线时的8.45%显著降至180天时的7.38%,降幅达1.08%(P<0.001),HbA1c<7%的患者比例从17.3%显著增至41.2%(P<0.001)。此外,FPG从基线时的9.90 mmol/L显著降至180天时的7.56 mmol/L,降幅为2.34 mmol/L(P<0.001);PPG从11.91 mmol/L显著降至9.81 mmol/L,降幅为2.10 mmol/L(P<0.001);胰岛素日剂量从34.54 U/d显著降至29.63 U/d,减少4.95 U/d(P<0.001)。亚组分析显示,各基线特征亚组的HbA1c均显著下降,且基线HbA1c水平越高,HbA1c降幅越大(趋势P<0.001)。
《国际糖尿病》
这项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带来了哪些启示?
陈莉明教授
该研究纳入较大样本(12 103例)处方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的成人T2DM患者,广泛评估了该药在实际临床中的血糖控制情况。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180天后,患者HbA1c、FPG、PPG均显著下降,胰岛素使用剂量显著减少,体现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作为基础胰岛素和GLP-1RA联合制剂的优势:在机制上覆盖T2DM的多重发病机制,在临床效果上增强降糖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该研究不仅评估了多维度临床指标,同时进行了具有临床意义的亚组分析:
按基线HbA1c水平的亚组分析,各组HbA1c均显著下降,且基线HbA1c水平越高,降幅越大,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bA1c>10%人群中HbA1c降幅达3.46%,表明对于基线HbA1c水平较高的T2DM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同样可以带来获益。
按基线治疗方案的亚组分析,包括仅使用口服降糖药亚组、胰岛素亚组、GLP-1RA亚组,HbA1c均显著下降,表明使用不同治疗方案的T2DM患者,使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均可改善血糖控制,显示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较好的普适性。
按基线空腹C肽及胰岛素使用剂量的亚组分析,各组HbA1c均显著下降,且未观察到组间差异,表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改善血糖控制不受空腹C肽和胰岛素使用剂量的影响。
《国际糖尿病》
近年来,基础胰岛素、GLP-1RA及其联合制剂研发取得显著进展。请您介绍这些进展,并展望未来值得关注的新研究方向。
陈莉明教授
首先,胰岛素治疗方案已从日制剂迈向周制剂,减少注射次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其次,以GLP-1RA为基础的多靶点药物研发持续涌现,涵盖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GLP-1/GCG双靶点激动剂及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等。此外,基础胰岛素周制剂与GLP-1RA周制剂的联合制剂IcoSema同样备受关注。可见,延长给药周期并覆盖多靶点,是未来药物研发的发展趋势。
结语
陈莉明教授在本届EASD大会上分享的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中国真实世界研究,有力验证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在临床实践中可显著改善中国成人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并减少胰岛素用量。该研究补充了该药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世界证据,完善了其循证证据体系。随着糖尿病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创新药物将为患者提供更多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治疗选择,助力提升血糖达标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期待未来更多高质量研究涌现,持续推动我国糖尿病防治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Liming Chen. Improved glycaemic control with IDegLira in Chinese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 real-world setting: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hort Oral presented at EASD 2025. PRESENTATION ID 927.
2. IDF Diabetes Atlas 11th Edition.
3.《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建议》.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3): 209-215.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5; 48(Suppl_1): S1-S352.
2 comments
2025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在奥地利维也纳盛大召开,吸引逾200名中国专家学者参会,投稿数量超过146篇,充分彰显了中国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活跃态势与蓬勃发展。在众多前沿成果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中国真实世界研究[1]备受瞩目,为这一创新联合制剂在复杂临床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证据。基于此,《国际糖尿病》特邀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就该研究进行深度访谈,探讨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价值与前景。

《国际糖尿病》
本届EASD年会上,您以“真实世界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改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为题进行了口头发言。能否请您介绍这项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陈莉明教授
众所周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还在不断攀升。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第11版糖尿病地图数据,截至2024年,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1.48亿;若按此速度发展,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突破1.68亿[2]。从糖尿病发展趋势来说,形势依然严峻,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治疗方案都需要优化。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是德谷胰岛素与利拉鲁肽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一方面,该药可提供基础胰岛素,补充内源性胰岛素不足;另一方面,其组分之一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可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该组合覆盖糖尿病的多重病理生理机制,显著提升降糖效果,实现“1+1>2”的协同效应[3]。
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的HbA1c<7%的达标率最高可达89.9%,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达90.1%,与基础胰岛素相比,其低血糖风险更低,且体重减轻或增加较少[3]。基于此,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已被纳入国内外多部糖尿病治疗指南。其中,《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指出,在T2DM人群中,使用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可以简化治疗方案,强效降糖并减少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等相关不良反应[4]。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也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列为降糖效果非常高的药物之一[5]。
因此,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效果,既是本研究所提出的核心问题,也是临床关注的焦点。
《国际糖尿病》
关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中国真实世界研究,能否请您详细介绍其研究设计和主要结果?
陈莉明教授
这是一项利用区域性电子健康档案进行的回顾性、单臂、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3月~2024年6月处方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的12 103例成人T2DM患者,分析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持续治疗180天临床指标相较基线的变化。主要研究终点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次要研究终点为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及胰岛素日剂量的变化,并按基线时的治疗方案、HbA1c水平、年龄、空腹C肽及胰岛素日剂量进行亚组分析,探索不同亚组HbA1c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接受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持续治疗的1159例患者中,HbA1c从基线时的8.45%显著降至180天时的7.38%,降幅达1.08%(P<0.001),HbA1c<7%的患者比例从17.3%显著增至41.2%(P<0.001)。此外,FPG从基线时的9.90 mmol/L显著降至180天时的7.56 mmol/L,降幅为2.34 mmol/L(P<0.001);PPG从11.91 mmol/L显著降至9.81 mmol/L,降幅为2.10 mmol/L(P<0.001);胰岛素日剂量从34.54 U/d显著降至29.63 U/d,减少4.95 U/d(P<0.001)。亚组分析显示,各基线特征亚组的HbA1c均显著下降,且基线HbA1c水平越高,HbA1c降幅越大(趋势P<0.001)。
《国际糖尿病》
这项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带来了哪些启示?
陈莉明教授
该研究纳入较大样本(12 103例)处方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的成人T2DM患者,广泛评估了该药在实际临床中的血糖控制情况。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180天后,患者HbA1c、FPG、PPG均显著下降,胰岛素使用剂量显著减少,体现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作为基础胰岛素和GLP-1RA联合制剂的优势:在机制上覆盖T2DM的多重发病机制,在临床效果上增强降糖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该研究不仅评估了多维度临床指标,同时进行了具有临床意义的亚组分析:
按基线HbA1c水平的亚组分析,各组HbA1c均显著下降,且基线HbA1c水平越高,降幅越大,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bA1c>10%人群中HbA1c降幅达3.46%,表明对于基线HbA1c水平较高的T2DM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同样可以带来获益。
按基线治疗方案的亚组分析,包括仅使用口服降糖药亚组、胰岛素亚组、GLP-1RA亚组,HbA1c均显著下降,表明使用不同治疗方案的T2DM患者,使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均可改善血糖控制,显示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较好的普适性。
按基线空腹C肽及胰岛素使用剂量的亚组分析,各组HbA1c均显著下降,且未观察到组间差异,表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改善血糖控制不受空腹C肽和胰岛素使用剂量的影响。
《国际糖尿病》
近年来,基础胰岛素、GLP-1RA及其联合制剂研发取得显著进展。请您介绍这些进展,并展望未来值得关注的新研究方向。
陈莉明教授
首先,胰岛素治疗方案已从日制剂迈向周制剂,减少注射次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其次,以GLP-1RA为基础的多靶点药物研发持续涌现,涵盖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GLP-1/GCG双靶点激动剂及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等。此外,基础胰岛素周制剂与GLP-1RA周制剂的联合制剂IcoSema同样备受关注。可见,延长给药周期并覆盖多靶点,是未来药物研发的发展趋势。
结语
陈莉明教授在本届EASD大会上分享的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中国真实世界研究,有力验证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在临床实践中可显著改善中国成人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并减少胰岛素用量。该研究补充了该药在中国人群中的真实世界证据,完善了其循证证据体系。随着糖尿病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创新药物将为患者提供更多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治疗选择,助力提升血糖达标率,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期待未来更多高质量研究涌现,持续推动我国糖尿病防治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Liming Chen. Improved glycaemic control with IDegLira in Chinese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 real-world setting: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hort Oral presented at EASD 2025. PRESENTATION ID 927.
2. IDF Diabetes Atlas 11th Edition.
3.《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建议》.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3): 209-215.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5; 48(Suppl_1): S1-S352.
2 comment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61号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