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D 2025|中外专家对话肥胖症前沿进展,革新管理路径

编者按

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在维也纳盛大召开。其间,“聚焦肥胖治疗革新——中外专家圆桌会”成功举办,会议汇聚国内外权威专家力量,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罗马生物医学大学Paolo Pozzilli教授、维也纳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Julia Mader教授,以及恒瑞医药执行副总裁张连山博士。专家们围绕肥胖症管理治疗创新展开深度对话,从策略转变、药物突破到临床落地与未来规划,全方位剖析核心议题,为全球肥胖症管理注入新思考。

国内肥胖症领域,恒瑞医药首创的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HRS-9531处于领先优势,有望明年正式获批肥胖症适应症。同时,恒瑞医药正构建肥胖症治疗“全维度研发矩阵”,推进HRS-9531口服片剂研发,布局口服小分子GLP-1RA(HRS-7535)与三靶点激动剂(HRS-4729),形成“注射与口服并存、多肽与小分子共进、双靶与三靶协同”格局,为患者提供更多个体化选择。

一、肥胖症管理策略的重要转变:从“单纯减重”到“减重+改善健康”

Paolo Pozzilli教授指出,肥胖症不再是简单的“体重超标”,而是被定义为需系统探究病因与合并症的复杂代谢疾病。

过去临床常直接治疗肥胖症患者,却忽略挖掘肥胖症背后的深层原因;如今诊疗更强调先明确诱因,同时排查合并的代谢异常和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至少三分之一体重指数(BMI)>30 kg/m2的肥胖症患者存在空腹或餐后血糖异常,面临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一现状亟待改变。

并发症风险方面,近九成的肥胖者至少患有1种并发症,BMI越高风险越大。肥胖相关并发症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骨关节疾病、不孕不育等。我国近半数患者呈腹型肥胖,多系统并发症风险进一步增加。2016年AACE/ACE指南和2024年《肥胖症诊疗指南》均强调,肥胖症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蓄积在体内过多的脂肪,降低肥胖症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缓解或改善已合并的肥胖症相关疾病和精神心理异常,提高肥胖症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对肥胖症患者进行相关并发症风险评估至关重要,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治疗目标上,随着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创新药物应用,肥胖症治疗从“单纯减重”转向“减重与并发症预防并重”。对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GLP-1RA既能减重,又能预防心血管事件、延缓肾损伤,标志着肥胖症管理进入“减重+并发症预防”双目标时代。

二、肥胖症药物治疗新突破:从“频繁给药”到“便捷高效”,未来研发多点开花

Julia Mader教授分享,近年来以GLP-1RA为代表的药物实现多项突破。早期GLP-1RA需每日1~2次注射,增加患者负担且易漏用;如今的每周1次长效制剂,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大幅降低用药频率,便利性与依从性显著提高。

药物联合应用方面,胰岛素与GLP-1RA的联合用药方案展现出良好前景。该方案可降低胰岛素使用剂量,且即使GLP-1RA使用剂量低于临床试验剂量,仍能实现心血管获益。此外,我们还需深入探究GLP-1RA在其他病症治疗中的作用。

未来研发方面,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等多靶点药物加速研发,口服剂型的研发有望进一步降低肥胖症治疗药物的使用门槛,提高患者接受度。

同时,从长远角度考虑,虽然GLP-1类药物价格较高,但早期使用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心脏搭桥手术等严重并发症,降低后续治疗成本,需推动其纳入临床指南并完善医保报销,让更多患者受益。

三、国产首创HRS-9531: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的“中国方案”解析

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HRS-9531,作为首个国产原研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其临床数据与研发优势成会议焦点。

临床疗效上,HRS-9531减重效果媲美国际顶尖药物。李小英教授分享,Ⅲ期临床试验显示,每周1次注射、治疗48周,最高剂量6 mg组患者平均体重减轻高达19.2%,与替尔泊肽相当;在Ⅱ期临床试验中,8 mg剂量组体重降幅增至22.8%,显著优于当前同类双受体激动剂。此外,该药物还能使患者收缩压降低约10 mmHg,改善血糖与血脂,实现“减重+多代谢指标改善”综合疗效。基于这些出色的临床试验结果,HRS-9531将为中国肥胖症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HRS-9531已进入上市冲刺阶段。2025年9月初,其用于肥胖或超重成人长期体重管理的上市申请(NDA)获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获批适应症覆盖BMI≥28 kg/m2的肥胖人群及BMI≥24 kg/m2伴有并发症的超重人群,精准契合当前迫切的临床需求。

研发创新与药物优势上,张连山博士介绍HRS-9531实现多重突破。其独特分子活性设计适配临床需求,对GLP-1受体的激动活性约为替尔泊肽的3倍,仅需1/3剂量即达到相似疗效;通过分子修饰技术融入一定的GIP受体激动活性以很好地平衡GLP-1RA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在高效降糖和减重的同时改善胃肠道耐受性;研发团队注重“优质减重”,不仅关注减重,更注重在减重过程中维持患者肌肉量,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通过提升能量消耗来增加脂肪燃烧、保护肌肉量的机制。另外,HRS-9531凭借高效分子活性有望降低成本,打造同类最优药物。张连山博士表示,HRS-9531预计2026年获批,有望成为体重管理新标杆。

四、中国肥胖症管理:现状剖析与本土策略构建

目前,中国肥胖症的诊断与认知相对滞后,超2/3的肥胖症患者直至BMI≥30 kg/m2才被确诊;且1/4的患者未意识到肥胖症与200多种疾病相关,是多种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李小英教授介绍,肥胖/超重已成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在中国,肥胖症患病率高,相关慢性病发病率攀升。国家高度重视肥胖症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于2024年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加大力度科普宣传,指导居民膳食营养,普及体重管理的核心知识,并推广比国际更严格的诊断标准——BMI 24.0~27.9 kg/m2为超重, BIM≥28 kg/m2为肥胖;腹型肥胖腰围≥85/90 cm(女/男)。

中国人群体重管理策略上,纪立农教授提出“本土适配”原则。药物研发需遵循国际标准,同时聚焦中国患者,纳入BMI≥28 kg/m2的肥胖人群及BMI≥24 kg/m2伴并发症的超重人群,确保数据贴合国人特征。治疗目标设定上,目前肥胖症药物治疗尚未设定明确目标,临床实践中以实现尽可能多的体重降低为导向。

多受体激动剂研发趋势上,纪立农教授指出,肥胖症治疗药物已从单靶点向多靶点升级,GLP-1/GIP双受体、GLP-1/GIP/GCG三受体甚至四受体激动剂研究均在推进。但多靶点药物优势需更多头对头临床试验验证,部分双受体激动剂虽在控糖减重上效果更强,但其能否转化为心肾保护获益、减少肝脏脂肪,仍需高质量临床数据支撑。

五、智慧碰撞:创新药物长期价值与“一药多效”模式的前景

讨论环节,专家围绕“创新药物对肥胖症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一药多效’模式对慢性病管理的意义”深度交流。

(一)

创新药物的长期应用与体重管理挑战

Julia Mader教授认为,目前尚无法完全确定GLP-1类药物对长期生活质量的影响,但推测这类药物可能需要终身使用,尤其对年轻患者。同时,长期用药需解决剂量调整时机与药物转换策略问题,且部分患者停药后可能体重反弹。

李小英教授补充道,GLP-1类药物为肥胖症治疗带来突破,目前能实现15%~20%的体重降幅,未来或达25%以上。但未来仅依靠这类药物可能不足以应对肥胖症治疗的全部挑战,体重降低后的“体重维持”与“预防反弹”将成为新的重点和难点,需提前布局研究探索长期管理方案。

(二)

GLP-1疗法的拓展潜力与“一药多效”模式的价值

Paolo Pozzilli教授强调,被忽视的GLP-1受体是近期备受关注的新研究方向,尤其是眼睛和鼻子中的GLP-1受体。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当人们面对美食时,眼睛和鼻子接收刺激信号,进而触发胰岛素分泌。若能针对性地干预这些此前未被充分重视的受体,有望为食欲控制提供新的有效手段,而食欲控制是肥胖症治疗的关键一步。

纪立农教授指出,未来基于GLP-1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有巨大探索空间。现有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在心脏保护、肾脏保护、改善关节功能、治疗溃疡及脂肪肝等方面的益处,目前还有多项研究正在探索其在改善认知功能甚至延长寿命方面的潜力。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在药物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领域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疾病认知的不断深入,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肥胖症治疗药物研发将迎来更多新机遇和突破。

张连山博士总结道,应对代谢性疾病这类复杂疾病,需要采用多机制协同的治疗策略。目前已明确GLP-1RA不仅在血糖控制方面发挥作用,在体重管理及其他疾病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还需进一步挖掘更多治疗靶点,拓展药物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总结与展望

本次中外专家圆桌会以“肥胖治疗革新”为核心,梳理了肥胖症管理从策略转变到药物突破的核心进展,并指出解决体重反弹、推动更多药物创新是未来重点。以恒瑞医药HRS-9531为代表的国产原研首个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减重疗效媲美国际顶尖水平,标志着中国肥胖症治疗药物研发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而“注射与口服并存、多肽与小分子共进、双靶与三靶协同”的研发矩阵,更展现了本土企业系统性解决临床需求的战略眼光。

展望未来,随着HRS-9531等创新药物加速落地、多受体激动剂研发持续突破,以及人工智能在药物设计领域的深度应用,肥胖症治疗将迎来更多中国方案,推动肥胖症管理真正迈向全民受益、长期获益的新阶段,为全球慢性病防控注入活力。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