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23)已圆满落幕。11月24日清晨,历年CDS年会经典项目“5公里健康跑”活动如约而至,现场热烈非凡,参与者们热情高涨。同日下午,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中心郭建军教授在运动医学(运动是良医)专题研讨环节进行了“满足糖尿病运动需要的运动建议”主题发言,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对于糖尿病患者,该给予怎样的运动建议?体医融合又将怎样发挥作用?且看如下整理内容。
糖尿病患者,血糖、体重、血脂控制好就够了吗?
糖尿病常合并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目前,主要通过药物、营养、运动来实现糖尿病管理目标。但症状控制不等于控制病因。在当前人们普遍遭受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现代化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以“舒适替代了需要”,剥夺了众多的健康要素,如有强度的运动,团队运动,及阳光、维生素、微生物等。运动不足也已俨然成为糖尿病病因之一。运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动的重要性表现在:(1)对心肺功能有刺激的高强度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健康;局部的缺氧运动,如间歇性快走,可以刺激形成侧支循环。
(2)剧烈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不同于其他强度的能量代谢,缺乏剧烈运动会让体内葡萄糖失去“用武之地”。
(3)心肺耐力运动中,血液再分配造成的脏器缺血,可以提升脏器的抗缺氧能力,如心脏、肾脏等,预防缺氧。
(4)运动可以产生愉悦心情,具有防跌倒、增加肌肉等作用。
总之,运动在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葡萄糖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身体灵活性,并预防或延迟慢性并发症。
不同的运动目的,需要不同的运动和组织来实现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多种要求,仍尚未被完全满足。比如:(1)平稳血糖:中低强度运动
(2)提升心肺功能和血管功能:高强度间歇性运动训练(HIIT)
(3)提升糖代谢:长时间中等强度
(4)改善心理抑郁状态:集中注意力,蹦床,灵敏,团体运动等
(5)降低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等发生风险:抗阻运动、骨质增强运动
(6)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体质:功能性训练
糖尿病患者运动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比如,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非常常见,此类人群进行中高强度的运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进行心肺运动试验确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所以,如何确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强度,如何规避心脑血管运动风险,需要多学科合作,以解决运动安全问题。
体医融合——“健康中国”背景下的颠覆式创新
以前,医疗卫生领域,由于缺乏运动场地、运动指导、陪伴人员,且运动形式单调无趣,导致运动无法持续。与此同时,体育领域,有大量的体育用地、场地,还有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形式丰富多彩。此种现状下,体医融合新模式应运而生。
体医融合,就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与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三融合。三甲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体育,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体医融合健康服务联合体,合力促进糖尿病患者的最大健康效益。
国家印发的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均强调积极推动体卫融合。比如构建“15分钟健身圈”,支持建设“百姓健身房”等措施;鼓励使用工会经费为职工购买健身服务;深化体卫融合,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等。
所以,开展双向培训,建设规范、标准、示范化基地,丰富卫生经济学数据蓄势待发。
在体医融合建设方面,现有的一些探索及实践:
(1)培训体育+医学新人才。比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开设的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进行2+2心脏康复医生培训(2天医院+2天体育学院);
(2)建立共同门诊,解决医不懂体,体不懂医问题,如首都儿研所儿保科设立的体育和医疗共同门诊;
(3)创新体医融合服务模式,建立社会体医融合主动健康指导中心。通过院内+院外结合,把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把“坐堂行医”升级为主动健康指导,从治病向健康促进转变。
(4)发挥国家制度优势,整合碎片化服务。
提升依从性的国际经验:运动方案需要“变革”
WHO推广身体活动为什么失败?其原因不在于缺乏对身体活动重要性的社会认可,也不在于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卫生机构未能解决问题,而是由于未能有效地促进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必须将争论从身体活动的最终目的(即促进健康)转移到一个人在身体活动时的体验上。健康是1,其余是0,但0的多少也很重要。
运动的二重性,和食物的二重性一样,运动方案必须同时满足文化属性和生理属性要求,要重视运动的美好体验。《欧洲心脏病预防和康复协会关于心血管病二级预防意见》中提到,二级预防需要有组织、高度专业化的多学科合作。长期来看,运动锻炼是健康生活行为改变和维持的核心载体,能带来自信、自尊、融入社会、重返工作岗位等积极影响;遵循运动建议和遵医嘱服药一样重要;项目的设计应该个性化量身定做、让人感兴趣、有成就感,使人“成瘾”、容易快速接受、成本有效。
因此,需要倡导“体+医+文”融合发展。体医融合提供技术核心,同时加持文化(体育文化等),比如音乐、舞蹈、话剧等,通过医学规范皆可成为健康手段;另外参与者也会互相影响,也需要提供气氛,仪式感。
小结
体医融合的目标一是以体辅医,进一步拓展“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强化运动干预在慢性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解决当前国民慢性病高发和个人、国家医疗负担居高不下的问题。二是以医辅体,拓展与延伸医学功能,更好地发挥医疗卫生方面的优势,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当前,体医融合还处于学习和实验时期,要实现真正的颠覆式创新,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专家简介
郭建军 教授
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中心
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博导教授,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注册营养师
教育背景:
1992年于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5年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获运动营养硕士学位
2010年于北京体育大学获运动人体科学博士学位。2006年曾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进修学习
研究方向:
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的竞技体育科技与高端医疗技术融合形成的体育医学对各种特殊人群,如儿童早期发展、儿童青少年、孕妇、老年、残疾人等以及各种慢性病进行个性化科学锻炼与营养指导
曾长期在国家金牌运动队做科研教练、运动营养指导。曾获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会体育科技突出贡献奖
学会兼职:
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体育医学分会会长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