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病变前沿进展:疼痛机制与全身并发症防治新策略 | ADA研究速递

导语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诊断不足和有效治疗手段有限。在第8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 2025)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解析疼痛机制、全身并发症及预防与治疗的创新”口头报告专题中,四位研究者报告了团队开展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该并发症的病理机制与临床管理,为精准防治提供了新方向。

105-OR
增强的多巴胺与阿片受体靶点作用强度预测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反应——一项基于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ADA Presidents' Select Abstract: Enhanced Dopamine and Opioid Receptor Target Engagement Predicts Neuropathic Pain Treatment Response—A Resting-State fMRI Study in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

引言与目的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并发症,其治疗手段有限。既往研究表明,治疗应答者表现出岛叶与皮质边缘系统之间连接性增强,而这种连接受到多巴胺和阿片受体的调节。这些发现揭示了治疗有效的潜在机制,并为开发新型疗法指明了方向。

方法

本研究纳入43例痛性DN参与者,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将其分为应答者(VAS<4,n=29)和无应答者(VAS>4,n=14)。所有参与者接受了全面的临床和神经生理学评估,并进行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数据分析在MatLab环境下,使用SPM8软件和NITRC功能连接工具箱进行。为聚焦于受体高密度区域,采用阿片+多巴胺受体图谱对MRI数据进行掩膜和二值化处理。通过比较应答者和无应答者的空间图,识别受体参与度的差异。

结果

在多巴胺受体网络内,应答者在前额叶前部皮层(p-FDR=0.04)、眶额叶皮层(p-FDR=0.04)、前扣带回皮层(p-FDR=0.04)、初级体感皮层(p-FDR=0.02)和中脑(p-FDR=0.009)区域表现出显著更强的多巴胺转运体富集功能连接。与非应答者相比,应答者在包含杏仁核(p-FDR=0.006)和前额叶前部皮层(p-FDR=0.01)的两个脑区簇中表现出显著增强的阿片受体富集功能连接。

结论

与非应答者相比,治疗应答者显示出更强的多巴胺和阿片受体系统参与度。这一发现突显了完整且功能正常的下行痛觉抑制网络对于实现有效疼痛缓解的重要性。通过针对性干预措施靶向该网络,有望改善当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无应答患者的疼痛管理结局。

106-OR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增加伴无症状心肌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衰风险
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Increases the Risk of Heart Failure amo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引言与目的

沉默性心肌梗死(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SMI)是糖尿病患者中一种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既往研究已证实,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SMI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然而,在已合并SMI的T2DM患者中,CAN是否会进一步增加其心力衰竭(心衰)风险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CAN对合并SMI的T2DM患者心衰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项基于医院的观察性研究共纳入1015例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筛查CAN的T2DM患者。通过心电图检测Q波型SMI。通过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对接受MSCT检查的患者进行最长180天随访,以评估因心衰事件住院的发生率。

结果

在14 070例接受筛查的T2DM患者中,最终纳入1015例进行分析,其中133例完成了MSCT检查。在这133例患者中,合并CAN的患者发生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的风险显著高于无CAN者(66.7% vs. 33.3%,P<0.001)。此外,合并CAN的患者更易出现多支血管狭窄(P=0.007),且所有受累血管的狭窄程度均更严重。在180天随访期内,共有27例(20.3%)T2DM患者发生心衰。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在合并SMI的T2DM患者中,CAN的存在显著升高心衰发生风险(HR=6.26,95%CI:2.53~15.51,P<0.001)。

结论

在无症状的T2DM患者中,SMI的发生与CAN独立相关;并且,对于合并SMI的T2DM患者,CAN进一步增加其发生心衰的风险。因此,临床实践中需重视无症状T2DM患者发生SMI的可能性,并加强对这类患者心功能的随访监测。尤其当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性CAN时,更应加强心衰风险的监测与评估。

107-OR
微血管并发症对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疾病风险的影响——一项中国台湾地区全国性队列研究
Impact of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n Severe Mental Illness Risk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Taiwan

引言与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伴或不伴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罹患严重精神疾病(Severe Mental Illness,SMI),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障碍(MDD)的可能性。

方法

研究基于中国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资料库的数据,纳入394 659对匹配的伴与不伴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方法进行评估。

结果

伴有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发生SMI的总体风险显著高于不伴微血管并发症者。具体而言,精神分裂症风险随微血管病变数量增加而递增:患1种微血管疾病时,校正风险比(aHR)为1.11(95%CI:1.01~1.22);患2种时,aHR为1.38(95%CI:1.08~1.76);患3种时,aHR为2.29(95%CI:1.06~4.97)。双相情感障碍风险在患1种微血管并发症时即升高(aHR 1.17,95%CI:1.09~1.25),患2种时风险进一步增高(aHR 1.27,95%CI:1.06~1.52)。MDD风险亦随微血管病变数量增加而上升:患1种时,aHR为1.20(95%CI:1.18~1.23);患2种时,aHR为1.41(95%CI:1.32~1.50);患3种时,aHR为1.53(95%CI:1.26~1.86)。此外,相较于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与SMI的关联性更强。

结论

这项基于全民队列的研究表明,与不伴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相比,伴有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发生SMI的风险显著升高,且风险随微血管并发症数量的增加而增高。

108-OR
预防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一项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CTs to Prevent Diabetic Neuropathy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引言与目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尽管临床指南推荐针对可改变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DPN,但其实际效果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评估针对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干预在预防成人T2DM患者DPN发生方面的有效性。

方法

本研究遵循PRISMA(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指南进行。检索了PubMed、Embase和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中自1980年以来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这些试验评估了血糖控制、血脂管理、血压(BP)调控、肥胖干预、戒烟、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综合干预对预防DPN的效果。两位独立评审员使用Covidence软件进行文献筛选,并由第3位评审员解决分歧。采用R软件对每种干预类型进行随机效应模型的荟萃分析,结果以比值比(OR)、95%CI、P值及I2统计量表示。

结果

初步检索共识别出832篇文献。去除重复项及经自动化工具标记为不合格的研究后,677项研究进入标题和摘要筛选阶段。其中,640项被排除,37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入全文筛选;通过非系统检索额外补充了9项研究。最终,46项RCT接受了全文评估,其中12项具有可提取的相关数据用于荟萃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控制(纳入6项研究)的OR为0.92(95%CI:0.84~1.01,P=0.07,I2=0%),效果呈临界显著;生活方式干预(纳入2项研究)的OR为0.99(95%CI:0.86~1.13,P=0.83,I2=0%),无显著效果;综合干预(纳入2项研究)的OR为0.76(95%CI:0.62~0.93,P=0.01,I2=0%),表明其能显著降低DPN风险。由于缺乏足够数量的高质量RCT,未能对降脂治疗(仅1项研究)、戒烟干预(无符合条件研究)、肥胖干预(无符合条件研究)以及降压治疗(仅1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

结论

针对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成人T2DM患者的DPN发生风险。血糖控制显示出临界效应,而生活方式改变则未观察到显著效果。这些发现凸显了未来研究的必要性,需设计以新发DPN作为主要结局指标的高质量RCT,以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