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以来,人类对其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在2025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报告了多项周制剂胰岛素的突破性研究,展现了中国数据。值此之际,《国际糖尿病》特邀陈莉明教授做客“遇见EASD 每日精粹”直播间,深入解读糖尿病领域的前沿突破,共绘糖尿病管理的未来图景。

《国际糖尿病》
胰岛素治疗已逾百年,但在临床实践中,从起始治疗的时机选择到剂量的精准调整,仍充满挑战。您认为在胰岛素规范化应用方面,面临的最大瓶颈或困难是什么?
陈莉明教授:胰岛素无疑是糖尿病治疗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挽救了无数生命。但胰岛素治疗历经百年,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最大瓶颈在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主要体现在心理与实践两个层面。首先,许多患者对注射给药存在本能恐惧,甚至普遍认为启用胰岛素注射意味着病情已进入严重阶段,进一步加重了心理负担。其次,每日多次注射与血糖监测,对生活节奏快、频繁出差的现代人而言,这种治疗负担不言自明。因此,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以提升治疗依从性,使患者愿意并能够长期坚持治疗,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际糖尿病》
从动物胰岛素到重组人胰岛素,再到如今的每周一次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的研发不断突破。那么,目前在研的长效制剂类似物有哪些?本次大会报告的GZR4有什么特点,对糖尿病的治疗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陈莉明教授: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3款周制剂进入公众视野,包括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GZR4、诺和诺德的Icodec、礼来的Efsitora Alfa。将注射频率从每日一次降至每周一次,是胰岛素研发的重大突破。一年52次注射对比365次,对患者依从性的提升价值不言而喻。
本次大会分享的GZR4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开展的两项II期临床研究,分别在未使用胰岛素治疗及已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对比GZR4与德谷胰岛素的疗效。研究结果令人鼓舞,GZR4主要展现出三大优势:
1. 强效降糖:在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GZR4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幅显著优于每日一次的德谷胰岛素(-1.26% vs -0.87%)。在初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其降糖效果与德谷胰岛素相当(降幅均约-1.5%)。
2. 剂量优势:在实现同等或更优降糖效果的同时,GZR4的每周总剂量远低于对照组。数据显示,GZR4组的周均剂量仅为88.7单位,显著低于德谷胰岛素组的218.2单位,展现出更高的药物经济学价值。
3. 安全可控: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且可控,证实GZR4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这些数据有力表明,国产创新药GZR4在疗效、剂量和安全性方面均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还将凭借本土研发生产的优势,显著降低医疗成本,惠及更多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层面。
《国际糖尿病》
作为临床专家和医院管理者,您认为我们应如何科学地平衡随机对照试验(RCT)的严谨性与真实世界研究(RWS)的广泛适用性,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指南的修订、优化医保政策,以惠及每一位患者?
陈莉明教授:目前,RCT研究广泛开展,在整个临床研究中占比极高。它通过严格的随机、盲法和对照设计,最大限度地排除偏倚,是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金标准”。无论是药品获批上市,还是写入临床指南,都必须依赖高质量的RCT证据。但其局限性在于,研究人群经过高度筛选,研究环境严格受控,其结论能否广泛适用于真实、复杂的临床环境(即“外推性”)存疑。此时,需要RWS进行补充。RWS在真实诊疗环境中开展,观察药物在更广泛、更多样化患者群体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更能回应临床关切的难题。例如,第56届Claude Bernard奖得主——英国Andrew Hattersley教授在本次大会分享的研究,通过RCT证实了二线、三线降糖药物的选择策略,这些结果可直接影响指南修订。
因此,RCT提供了最可靠的初始证据,而RWS则检验并拓展了这些证据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成药物全生命周期的完整证据链,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与卫生决策。
《国际糖尿病》
在当前数字化浪潮下,您认为应如何将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模式深度融合,构建一个从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干预到并发症全程管理的无缝衔接、高效协同的防治体系,让“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陈莉明教授:层出不穷的新药物、新技术以及新管理模式,为攻克糖尿病这一复杂慢性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将血糖监测从“点”延伸为“线”,连续呈现全天24小时的动态血糖数据,精准揭示血糖波动趋势与规律,为实现精准干预和个性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而如火如荼的AI可以深度融合CGM、电子病历、生活方式等多维信息,精准筛查高危人群、预测血糖波动风险、推荐个性化饮食运动方案,甚至辅助医生制定治疗决策,成为医患共治的“智能助手”。这正是AI和大数据赋予时代的强大潜能。我们团队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如“三一照护”——通过“院内院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三甲社区一体化”理念,组建多学科团队并依托移动健康平台,为患者提供线上指导与院外管理,将专业医疗服务深度融入患者日常生活,进一步提升糖尿病管理质量。
结语
从百年胰岛素的精进迭代,到国产周制剂的蓬勃崛起;从RCT研究的严谨验证,到真实世界证据的多元拓展;再到CGM与AI技术驱动的智慧医疗范式重塑,这是一条通往未来的糖尿病管理之路。这条路,始于科技创新,归于人文关怀,将糖尿病管理变得更简单高效,也更温暖。
2 comments
自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以来,人类对其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在2025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报告了多项周制剂胰岛素的突破性研究,展现了中国数据。值此之际,《国际糖尿病》特邀陈莉明教授做客“遇见EASD 每日精粹”直播间,深入解读糖尿病领域的前沿突破,共绘糖尿病管理的未来图景。

《国际糖尿病》
胰岛素治疗已逾百年,但在临床实践中,从起始治疗的时机选择到剂量的精准调整,仍充满挑战。您认为在胰岛素规范化应用方面,面临的最大瓶颈或困难是什么?
陈莉明教授:胰岛素无疑是糖尿病治疗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挽救了无数生命。但胰岛素治疗历经百年,其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最大瓶颈在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主要体现在心理与实践两个层面。首先,许多患者对注射给药存在本能恐惧,甚至普遍认为启用胰岛素注射意味着病情已进入严重阶段,进一步加重了心理负担。其次,每日多次注射与血糖监测,对生活节奏快、频繁出差的现代人而言,这种治疗负担不言自明。因此,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以提升治疗依从性,使患者愿意并能够长期坚持治疗,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际糖尿病》
从动物胰岛素到重组人胰岛素,再到如今的每周一次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的研发不断突破。那么,目前在研的长效制剂类似物有哪些?本次大会报告的GZR4有什么特点,对糖尿病的治疗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陈莉明教授: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3款周制剂进入公众视野,包括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GZR4、诺和诺德的Icodec、礼来的Efsitora Alfa。将注射频率从每日一次降至每周一次,是胰岛素研发的重大突破。一年52次注射对比365次,对患者依从性的提升价值不言而喻。
本次大会分享的GZR4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开展的两项II期临床研究,分别在未使用胰岛素治疗及已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对比GZR4与德谷胰岛素的疗效。研究结果令人鼓舞,GZR4主要展现出三大优势:
1. 强效降糖:在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GZR4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幅显著优于每日一次的德谷胰岛素(-1.26% vs -0.87%)。在初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其降糖效果与德谷胰岛素相当(降幅均约-1.5%)。
2. 剂量优势:在实现同等或更优降糖效果的同时,GZR4的每周总剂量远低于对照组。数据显示,GZR4组的周均剂量仅为88.7单位,显著低于德谷胰岛素组的218.2单位,展现出更高的药物经济学价值。
3. 安全可控: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且可控,证实GZR4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这些数据有力表明,国产创新药GZR4在疗效、剂量和安全性方面均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还将凭借本土研发生产的优势,显著降低医疗成本,惠及更多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层面。
《国际糖尿病》
作为临床专家和医院管理者,您认为我们应如何科学地平衡随机对照试验(RCT)的严谨性与真实世界研究(RWS)的广泛适用性,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指南的修订、优化医保政策,以惠及每一位患者?
陈莉明教授:目前,RCT研究广泛开展,在整个临床研究中占比极高。它通过严格的随机、盲法和对照设计,最大限度地排除偏倚,是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金标准”。无论是药品获批上市,还是写入临床指南,都必须依赖高质量的RCT证据。但其局限性在于,研究人群经过高度筛选,研究环境严格受控,其结论能否广泛适用于真实、复杂的临床环境(即“外推性”)存疑。此时,需要RWS进行补充。RWS在真实诊疗环境中开展,观察药物在更广泛、更多样化患者群体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更能回应临床关切的难题。例如,第56届Claude Bernard奖得主——英国Andrew Hattersley教授在本次大会分享的研究,通过RCT证实了二线、三线降糖药物的选择策略,这些结果可直接影响指南修订。
因此,RCT提供了最可靠的初始证据,而RWS则检验并拓展了这些证据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成药物全生命周期的完整证据链,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与卫生决策。
《国际糖尿病》
在当前数字化浪潮下,您认为应如何将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模式深度融合,构建一个从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干预到并发症全程管理的无缝衔接、高效协同的防治体系,让“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陈莉明教授:层出不穷的新药物、新技术以及新管理模式,为攻克糖尿病这一复杂慢性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将血糖监测从“点”延伸为“线”,连续呈现全天24小时的动态血糖数据,精准揭示血糖波动趋势与规律,为实现精准干预和个性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而如火如荼的AI可以深度融合CGM、电子病历、生活方式等多维信息,精准筛查高危人群、预测血糖波动风险、推荐个性化饮食运动方案,甚至辅助医生制定治疗决策,成为医患共治的“智能助手”。这正是AI和大数据赋予时代的强大潜能。我们团队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如“三一照护”——通过“院内院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三甲社区一体化”理念,组建多学科团队并依托移动健康平台,为患者提供线上指导与院外管理,将专业医疗服务深度融入患者日常生活,进一步提升糖尿病管理质量。
结语
从百年胰岛素的精进迭代,到国产周制剂的蓬勃崛起;从RCT研究的严谨验证,到真实世界证据的多元拓展;再到CGM与AI技术驱动的智慧医疗范式重塑,这是一条通往未来的糖尿病管理之路。这条路,始于科技创新,归于人文关怀,将糖尿病管理变得更简单高效,也更温暖。
2 comments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61号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