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胰岛素抵抗的诊疗思路与病例分享

编者按:

2025年第十六届全国内分泌代谢病诊疗进展研讨会于4月18~20日在河北省沧州市圆满举行。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涵盖内分泌代谢领域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指南解读、病例分享等,是一次内分泌领域的学术盛宴。会议中,在北京友谊医院袁明霞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臧丽教授共同主持的专题会上,沧州市中心医院王光亚教授以胰岛素抵抗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胰岛素抵抗的概念和机制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T2DM)、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密切相关。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18~44岁成人中约40%存在胰岛素抵抗[1]。美国内分泌学会立场声明指出:美国T2DM患者中超过90%存在胰岛素抵抗[2]。国内研究也显示:中国≥25岁成人胰岛素抵抗的标化患病率为29.22%[3]。

胰岛素抵抗的概念从广义来讲,指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生理作用。从狭义来讲,胰岛素抵抗时,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稳定。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图1)[4]、环境因素和分子机制。分子机制包括:胰岛素信号通路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肪因子失衡、脂毒性和肠道菌群失调[5]。

图1. 胰岛素抵抗的遗传因素

胰岛素抵抗的评估和鉴别诊断

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PCOS、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这些患者应评估胰岛素抵抗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关处理[6](图2)。

图2. 胰岛素抵抗程度评估

胰岛素抵抗可以分为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和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原发性胰岛素抵抗较为罕见,多为家族性发病,常表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肥胖、慢性炎症、糖皮质激素使用等是常见诱因。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在临床上更为常见,需积极寻找病因。其中严重胰岛素抵抗的鉴别诊断思路如图3所示。

图3. 严重胰岛素抵抗的鉴别

严重胰岛素抵抗病例分享

患者基本信息

男性,35岁,主因“发作性心悸、出汗、手抖1年”就诊。

现病史:202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出汗、手抖,伴有饥饿感,无多尿、口干、多饮、体重减轻,进食后症状可缓解,多于午餐前、晚餐前发作(进食4~5小时后),偶有夜间发作,否认意识障碍。大约每月发作1~2次,发作时未测血糖。2023年6月上述症状发作时测即刻末梢血糖2.2~3.3 mmol/L。

既往史:无特殊,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平素未服用药物。

家族史:父亲患糖尿病,身高171cm,体重65kg;母亲身高160cm,体重60kg,年轻时曾有低血糖发生,目前血糖正常,无糖尿病;姐姐血糖正常。

体格检查:身高(Ht)170cm,体重(Wt)76kg,体重指数(BMI)26.3kg/m2,腰围(Waist)83cm,营养状况良好,未见皮下脂肪萎缩,未见颜面、前胸、后背皮肤痤疮,未见颈部、腋下、腹股沟黑棘皮,四肢肌力V级,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未见异常;甲状腺轴:TSH 8.22uIU/ml,FT3、FT4、TGAb、TPOAb均未见异常;F(8AM)18.5 ug/dl;ACTH(8AM)30.7 pg/ml;PRL 18.8ng/ml;FSH 8.73 IU/L,T 4.55 ng/ml,LH 6.79 IU/L,E2 36 pg/ml;GH轴:GH 0.5 ng/ml,IGF1 285 ng/ml;自身抗体谱阴性。胰岛功能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胰岛功能测定结果

基因检测:INSR基因第12外显子(c.2437C>T)杂合无义突变,该突变导致肽链在第813个残基精氨酸后终止(图4)。

图4. 基因检测结果

病例特点梳理

青年男性,慢性病程,反复低血糖发作;多于午餐前、晚餐前出现低血糖反应,生长发育无特殊,无视力听力下降;父亲患糖尿病,母亲曾有低血糖发生;体型超重(BMI 26.3 kg/m2),无黑棘皮,无脂肪萎缩;胰岛素释放试验提示高胰岛素状态;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胰岛素相关抗体阴性、无脂代谢异常、无脂肪肝、无胰腺占位征像。

诊疗经过:患者就诊后完善相关检查,结合体格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TAIRS)。TAIRS为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通过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方式遗传,以高胰岛素血症、高雄激素血症和黑棘皮样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通常非肥胖且无脂肪萎缩,目前尚无明确诊断标准[7]。目前针对TAIRS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上优先选择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以改善胰岛素抵抗[8,9]。本例患者给予口服二甲双胍10天后停用。主要进行生活方式管理、健康膳食、增加运动、消除精神应激、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睡眠。大约2个月发作一次低血糖。4个月时因行痔疮手术体重下降7.5kg,此后未发作低血糖,监测血糖均正常范围。

总结

胰岛素抵抗是T2DM、NAFLD、PCOS、ASCVD等多种慢性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共同土壤”,危害巨大。绝大多数胰岛素抵抗主要由获得性因素引起,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ASCVD、NAFLD、PCOS等代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胰岛素受体等基因突变也可引起胰岛素抵抗,所引发的疾病称为遗传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生活方式干预是胰岛素抵抗管理的基础,应贯穿于管理的始终。对于伴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可根据患者临床特点使用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PPAR泛激动剂等药物治疗。对于有重度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如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减重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者,可在充分评估风险和获益的情况下行代谢手术。

专家介绍

王光亚 教授

沧州市中心医院

沧州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沧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专业学科带头人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女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委员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分会理事

中国保健医师协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

河北省急救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

河北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

河北省医学会罕见病学组委员

河北省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质促中心常委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

沧州市罕见病质控中心主任

参考文献:

1.Clin Endocrinol Metab,2022,107(1):e25-e37.

2.Endocr Pract,2003, 9(3):237-252.

3.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82-186.

4.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6-13. 

5.Int J Endocrinology Metab May,2009,Vol.29,No.3

6.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14(12) : 1368-1379.

7.Medicine (Baltimore), 2004,83(4):209-222.

8.Endocr Rev, 2011,32(4):498-514.

9.Diabetes Care, 2006,29(10):2328-2329.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