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D中国之声 | 孙子林教授团队10项成果聚焦糖尿病前期及代谢并发症(下篇)——风险关联、分型探索与治疗创新

编者按

延续上篇对机制与生物标志物的探索(EASD 2025中国之声 | 孙子林教授团队10项成果聚焦糖尿病前期及代谢并发症(上篇)——机制探索与生物标志物挖掘),本篇聚焦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孙子林教授团队另外5项成果,涵盖风险关联分析、糖尿病前期分型优化及治疗技术创新三大方向:包括握力与代谢性共病的关联、糖尿病前期新亚群的预后差异、糖尿病前期表型与MAFLD的关联,以及环形射频电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这些研究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为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风险分层、精准防治与非侵入性治疗提供新策略,进一步完善了代谢疾病诊疗的“中国证据”体系。

1094

中国成年人握力与代谢性多病共存风险之间的关联: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Association between grip strength and risk of metabolic multimorbidity in Chinese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高天韵

背景与目的

握力增强与代谢性疾病风险降低有关。然而,尚无研究评估握力是否与代谢性共病的风险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成年人群中这一问题。

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纳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研究(CHARLS)中基线时无代谢性共病的4352例参与者,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代谢性共病被定义为同时存在≥2种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测量握力按体重进行标准化。通过Cox回归分析评估握力与代谢性共病发病风险的关联。

随访期间,共有791例参与者(占18%)发生代谢性共病。发生代谢性共病的个体握力低于未发生的个体(P<0.001)。经多变量调整后,握力每增加1个标准差,代谢性共病的风险降低10%(HR=0.90,95%CI:0.83~0.97),且这种关联在女性和非饮酒者中更为显著。分层分析显示,握力每增加1个标准差,合并两种、三种和四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病HR分别为0.88(95%CI:0.82~0.94)、0.74(95%CI:0.61~0.89)和0.87(95%CI:0.49~1.52)。进一步分析显示,握力与以下类型的代谢性共病关联更为显著: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结论

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更高的握力与更低的代谢性共病风险相关。

1083

餐后-空腹血糖差值及其与血管并发症的关联: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Postload-Fasting Gap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徐小涵

目的

本研究在一个基于人群的队列中,旨在探讨餐后-空腹血糖差值与血管并发症(包括卒中、冠心病、视网膜病变、肾病)之间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纳入SENSIBLE队列中的2071例参与者,平均随访728.2天。根据餐后-空腹血糖差值将参与者分为4个四分位组(Q1~Q4),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该差值与血管并发症的关联;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剂量反应关系,并检验非线性关联。

结果

随访期间,110例参与者(5.31%)发生血管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参与者年龄更大,BMI、血压、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及餐后-空腹血糖差值更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更低(均P<0.05)。

餐后-空腹血糖差值的四分位数越高,血管并发症发病风险越高,其中Q4组(>2.58 mmol/L)的风险最高(图1)。总体上观察到餐后-空腹血糖差值与血管并发症呈J型关联:与卒中风险呈波浪型关联;与冠心病风险呈U型关联;与视网膜病变的关联在差值为2.5 mmol/L时达到峰值;与肾病风险的关联从差值0.6 mmol/L开始呈稳步上升趋势。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这些趋势依然存在(图2)。

图1. 比较餐后-空腹血糖差值四分位数与临床结局的森林图

图2. 餐后-空腹血糖差值与血管并发症风险的RCS-Cox分析

结论

餐后-空腹血糖差值可独立预测血管并发症,且与不同类型血管并发症存在结局特异性的非线性关联。该指标或可作为糖代谢评估及血管风险分层的有价值标志物。

322

糖尿病前期新亚群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一项为期4年的随访研究

Novel subgroups of prediabet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utcomes: a 4-year follow-up study

刘琰

背景与目的

目前,糖尿病前期主要被分为两类: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然而,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更精细的分型可能更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并在诊断时识别出并发症风险更高的人群。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2078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聚类分析,使用2011年的基线调查数据及第4次随访(2015年)数据。聚类分析基于四个变量:年龄、体重指数(BMI)、HbA1c、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用于评估胰岛素抵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型与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识别出三个糖尿病前期亚群:1)亚群0:年龄最年轻、HbA1c水平最低;2)亚群1:BMI和TyG指数最高;3)亚群2:年龄最大、BMI最低。4年随访期间,在校正其他风险因素后(P<0.05):亚群1患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最高(OR=2.16,95%CI:1.55~3.02);亚群2患者的CKD发病风险(OR=3.31,95%CI:1.73~6.32)和CVD发病风险(OR=1.70,95%CI:1.14~2.53)最高;亚群0患者上述疾病的发病风险均最低。

结论

本研究通过4项常规临床指标,将糖尿病前期分为3个亚群。这种亚分类在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糖尿病前期精准防治策略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562

糖尿病前期表型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关联

Association between prediabetes phenotypes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何苗

背景与目的

糖尿病前期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风险增加相关。然而,目前尚无研究探讨不同糖尿病前期表型与MAFLD及肝纤维化风险之间关联,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基于人群的横断面分析。糖尿病前期按糖代谢异常类型分层:单一亚型组[单独空腹血糖受损(IFG)、单独糖耐量异常(IGT)或单独糖化血红蛋白异常(IA1c)]、二种亚型组合组(IFG+IGT、IFG+IA1c或IGT+IA1c)、三种亚型组合组(IFG+IGT+IA1c)。通过振动控制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肝脏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以获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99例受试者,其中394例为正常糖耐量者,1205例为糖尿病前期患者。与单独IA1c相比,单独IGT患者合并MAFLD风险显著增加(OR=2.33,95%CI:1.2~4.53)。血糖定义的糖尿病前期患者(IFG、IGT及IFG+IGT)合并MAFLD风险高于糖化血红蛋白定义的糖尿病前期患者(OR=1.73,95%CI:1.01~2.97)。随着糖代谢异常数目的增加,糖尿病前期合并MAFLD的风险增加(P<0.05),且胰岛素抵抗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不同糖尿病前期表型合并肝纤维化的风险无显著差异。

结论

随着糖代谢异常数目的增加,糖尿病前期合并MAFLD的风险增加,胰岛素抵抗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1057

环形射频电场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改善作用

Radio frequency resonant cavity therapy improve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吴泽宸

目的

评估环形射频电场治疗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其神经功能改善机制。

材料与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目前完成39例治疗(干预组22例,对照组17例)。干预组接受200 W连续模式环形射频电场治疗,总疗程12周;对照组使用安慰效应设备(开机无电场输出)。以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为主要终点,经皮氧分压(TcPO2)等为次要终点。

结果

干预12周后,干预组TCSS评分较基线降低(7.41±3.80→4.32±2.44;P<0.001),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6.25±3.68→6.56±3.54;P>0.1)。组间TCSS改善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次要终点TcPO2在干预组升高明显(P<0.001),对照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图3)。两组均未发生皮肤烫伤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环形射频电场可安全、有效地改善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症状,显著降低TCSS评分并提升组织氧合水平。受限于当前样本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验证,但其严格的隐匿随机设计与标准化方案为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非侵入性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图3. 治疗12周干预组(红色)与对照组(蓝色)TCSS评分及TcPO2变化

专家简介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

东南大学二级教授、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微循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卫生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与代谢科分会会长

担任BMC medicine、Diabetes and Metabolism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健康管理杂志》、《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1、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2、糖尿病胰岛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3、糖尿病筛查、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