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谈丨肥胖危害远超想象!王力教授解读《肥胖症诊疗指南》核心要点

编者按:在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患病率持续攀升,肥胖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去年,国家多学科专家组基于最新临床证据与多学科专家共识,制订并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该指南明确了肥胖症诊断标准、分型方式,阐述其与多系统疾病关联,还给出从生活方式干预到药物、手术治疗的全面方案,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规范与指导。本刊针对指南建议,邀请珠海市人民医院王力教授进行解读。

王  力 教授

珠海市人民医院

珠海市人民医院银发健康管管理中心  主任

医学硕士、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博士

珠海市人民医院内科住培基地 教学主任

广东省实验中学珠海金湾学校 卫生副校长

珠海市首届健康科普专家

珠海市健康管理师协会会长

珠海市中医药学会内分泌分会 副主任委员

珠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秘书、常委

珠海市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 ?常委

珠海市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专家组 ?委员

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糖尿病大数据分会  常委

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心血管分会 常委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分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病防治及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委会委员

曾师从我国著名健康管理学专家及知名内分泌学专家。从事内分泌代谢科临床工作十余年。曾获第二个中国医师节“珠海市好医生称号”、“香山青年医匠”称号。曾参加“中国援非医疗队”为在非洲某国承担一年半的总统首席保健医生工作。并获得该国最高荣誉勋章“独立勋章”奖。擅长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及其他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等内分泌相关疾病的诊治。

《国际糖尿病》

肥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其中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异常,已成为广为人知的医学知识。然而,除上述常见关联疾病外,从内分泌、心血管、代谢等多系统综合考量,肥胖症还与哪些疾病存在显著联系或者会带来哪些危害?

王力教授

肥胖症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除常见的血糖、血脂、血压异常外,还与以下疾病相关联。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超重和肥胖症是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主要机制是脂肪酸在肝细胞内异位蓄积,引发局部炎症,导致肝细胞坏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重要危险因素。在BMI超过30 kg/m2的肥胖症人群中,OSAS患病率高达40%;且90%以上BMI超过40 kg/m2的肥胖症患者合并OSAS。

生殖系统疾病:在女性中,肥胖症相关代谢紊乱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会降低辅助生殖成功率,增加不孕不育症、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风险;在男性中,肥胖症会引起生殖内分泌功能异常,影响睾丸和附睾结构及精子发生发育。

心血管疾病:肥胖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使心血管意外风险显著增加。

肿瘤:一些恶性肿瘤疾病在超重和肥胖症人群中发病率显著增高。BMI异常增高与结直肠癌、食管腺癌等多种癌症风险呈强相关性,男性甲状腺癌、女性胆囊癌等患病风险也随BMI增加而升高。

精神心理疾病:肥胖症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相互影响,肥胖症患者患抑郁症、焦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还会出现饮食行为紊乱,增加进食障碍风险,且可能存在认知功能受损。

其他疾病:中心性肥胖是胆石症的高风险因素;肥胖症也是膝、骨关节炎、腰椎疾病等发病和疾病进展的主要风险因素;高BMI水平累积风险及BMI变化与脑亚健康改变显著相关。

《国际糖尿病》

2024年,我国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为肥胖症的临床诊疗提供了专业指导。请您从医学专业角度出发,针对指南中肥胖症的治疗原则以及治疗策略进行解读。

王力教授

肥胖症治疗的目标在于减少体内过度堆积的脂肪,以此降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概率,减轻或改善已并发的肥胖相关疾病,进而提升肥胖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与社会适应能力。

分层策略制定减重目标

在制定肥胖症的减重目标时,应采取分层策略,全面考量肥胖程度以及肥胖相关疾病的潜在风险与严重程度。针对多数超重及轻度肥胖患者,可设定在3至6个月内实现体重至少降低5%至15%并保持的目标;而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可设定更为积极的减重目标,以期更显著地改善代谢异常及相关临床状况。同时,指南也指出,减重速度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方面,它受肥胖程度及所选减重方法的影响。在减重进程中,需警惕脱水、肌肉量减少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生活方式联合药物治疗是有效手段

当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近些年来,减重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等。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药物治疗肥胖症应该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使用,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有无禁忌证后方可起始应用,同时在使用药物减重的过程中也需要定期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律随访,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国际糖尿病》

儿童青少年肥胖症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本指南,在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治疗过程中,如何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实现减重目标?

王力教授

随着全球儿童肥胖症患病率的不断增长,肥胖症相关代谢异常呈现低龄化趋势。管理目标包括延缓肥胖进展、改善代谢异常、预防成年期慢性疾病,同时关注心理及社会适应问题,在不影响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实现减重增肌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核心干预措施

营养优化方案:建立低脂、低糖、低盐的饮食结构,确保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避免含糖饮料及高脂零食。倡导定时定量进餐,培养细嚼慢咽习惯,纠正暴饮暴食行为。

科学运动计划:制定阶梯式身体活动方案:6岁以下儿童每日户外活动≥180分钟(含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6岁以上群体每日进行中高强度有氧运动≥60分钟,每周3次力量训练。限制视屏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心理行为干预: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支持体系,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提升自我接纳,开展团体活动改善社交能力。对存在焦虑抑郁倾向者需早期心理干预,防止极端减重行为。

医疗干预适用场景

药物辅助治疗:仅限生活方式干预无效且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国内尚未批准儿童专用减重药物。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仅用于改善代谢异常,不作为减重手段。

代谢手术治疗:严格遵循个体化评估原则,需符合BMI指数及并发症指标,术前需多学科团队评估家庭配合度及术后管理可行性。

协同管理体系构建

政府制定校园营养标准,学校推广运动课程,家庭实践健康生活方式,医疗机构提供动态监测及专科治疗。针对遗传性或复杂病例,需联合内分泌、营养、心理等多学科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

结语

肥胖症的防治任重道远,从了解其复杂的关联疾病,到遵循指南科学治疗,再到关注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每一步都关乎着人们的健康未来。无论是医护人员依据指南精准施治,还是大众从生活点滴入手预防肥胖,都意义非凡。期待在医学不断进步、大众健康意识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肥胖症能得到更有效的控制,让更多人远离肥胖困扰,拥抱健康生活。

注:不同剂量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用于不同的适应证,本材料所提及的司美格鲁肽(2.4 mg)注射液的适应证均为适用于长期体重管理治疗的GLP-1RA周制剂。其具体适应证为: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初始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条件:≥30 kg/m2(肥胖),或≥27 kg/m2至<30 kg/m2(超重)且存在至少1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4.23(10):1237-1260.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