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超重或肥胖人口高达6.1亿,其中成人超重与肥胖人数约5.56亿,儿童超重与肥胖人数0.458亿。肥胖与超重的发生和能量摄入增加(高热量食物普遍、高脂高糖饮食模式增加)和能量消耗减少(体力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增加)有关,二者之间不平衡,导致能量过剩,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限制能量摄入是目前公认的主要减肥策略,但大多数饮食策略减重效果有限(<5%),且难以长期维持。
一 多项研究表明,昼夜节律颠倒会影响体重和代谢
目前社会工作压力较大,部分工种需昼夜颠倒完成工作任务,此外,因社交等原因,存在社交时差和饮食时差,这些都可以造成昼夜作息不规律,导致生物钟紊乱,使体重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图1)。
二 限时饮食——风靡全球的饮食新模式
间断性节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由英国医学博士 Dr. Michael Mosley率先提出,并迅速风靡全球,它是一种通过调整进食时间和规律,实现周期性的节食干预的改善肥胖的饮食方法,具体方法如图2。
限时饮食(Time-restricted eating,TRE)是一种将每日进食时间限制在4~12小时不等的间断性禁食模式,是IF的方法之一,操作简单、依从性高,对改善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体重有重要作用。它通过将每天进食时间限制在较短的固定时间内(通常4~10小时),但不限制食物的质量或数量,以此来延长夜间禁食时间,因此,限时进食方案中每天被分为进食期(4~10小时)和禁食期(14~20小时)两个阶段。研究表明,8小时限时饮食模式(图3)更易被人们接受,更模拟人体生物节律,即传统的“过午不食”理念。
三 限时饮食——改善肥胖、脂肪肝的饮食干预新模式、新策略
TRE在调节昼夜节律、减少热量摄入、改善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随机、开放、平行对照设计的TREATY & TREATY-FLD研究旨在评估TRE在减重、改善脂肪肝方面的干预效果,以期建立治疗肥胖、脂肪肝的饮食干预新模式、新策略。
(一)TREATY研究:TRE与常规能量限制的疗效比较
1、研究目的评估TRE在减重和代谢改善方面的长期临床疗效,并比较TRE与常规能量限制(DCR)在减重和改善代谢紊乱方面的长期临床疗效。
2、研究设计
研究纳入139名18~75岁、单纯性肥胖患者(BMI 28.0~45.0 kg/m2),随机分为TRE干预组和DCR对照组。两组每天均摄入75%所需能量,其中,TRE干预组维持8小时进食时间窗(8:00~16:00),全程接受时间限制性饮食监督,DCR对照组不限制进食时间,随访12个月(图5)。体重是主要评价指标,并同时监测代谢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过程实施与监测
通过手机App记录每日进食种类及饮食时间,采取面对面随访记录体重变化及依从性评估,线上随访方式监督饮食方案执行、给予营养指导等(图6)。
4、研究结果
干预12个月过程中,肥胖患者对于两种饮食模式的依从性均良好,且两种饮食模式对于肥胖患者具有同等减重疗效。两种饮食模式在改善BMI、腰围、体脂、腹部内脏脂肪、腹部皮下脂肪、身体成分、血压、糖脂水平等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以及安全性方面具有相同效果。
5、研究结论
TRE干预(通过限时实现能量限制)与DCR同样有效,是体重管理中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选择。在实施TRE模式控制体重时,应当重视限制能量摄入的作用。
(二)TREATY-FLD研究:TRE改善脂肪肝的相关研究
TREATY-FLD研究纳入18岁以上成年男性或女性单纯性肥胖(BMI 28.0~45.0 kg/m2)、经磁共振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内甘油三酯(IHTG)含量≥5%]患者,干预流程与TREATY研究一致(图5)。借助磁共振波谱测量IHTC含量、CT测定腹部脂肪面积,评价TRE干预组和DCR对照组的肝内脂肪含量以及肝脏酶学指标变化。结果显示:
在6个月的评估中,TRE干预组的IHTG含量减少了8.3%,DCR对照组减少了8.1%;在12个月的评估中,TRE干预组的IHTG含量减少了6.9%,DCR组减少了7.9%。在12个月时,TRE干预组的肝脏僵硬度降低了2.1kPa,DCR对照组降低了1.7kPa,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33,图7)。两组饮食模式的肝脏酶学指标具有相似变化。
四 小结
食物摄入的时间在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TRE通过缩短进食时间和延长禁食时间,帮助人体恢复和重新建立昼夜节律,从而对体脂、腰围、身体成分、血脂、葡萄糖、血压、胰岛素敏感性发挥改善性作用,在限时饮食同时,也应当重视限制能量摄入。总之,TRE是肥胖或超重患者体重及NAFLD管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饮食方式之一,它可能成为降低肝内脂肪含量、改善肥胖、代谢紊乱和相关疾病的新的饮食治疗策略。专家简介
张惠杰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亚专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在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理和干预策略研究。获AHA的 Scott Grundy代谢杰出研究奖和美国心脏预防协会青年研究奖,研究成果入选美国AHA 2015年度优秀研究、2016年度中国内分泌优秀研究成果、2016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和2020年、2023年改变临床实践的中国原创研究“十大青年研究者”,入选2022NEJM重磅论文榜,入选第六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任广东省糖尿病学会常委、广东省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兼任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肥胖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转化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委员。在N. Engl. J. Med、JAMA Inter Med、JAMA Network open、Diabetes Care、J Clin Invest、J Hepatol、ADV SCI、Circ Res、BMC Med、JBC、JCEM、PANS等杂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课题负责人),国自然地区联合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以及多项省市科技基金,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奖。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