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它!《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的全面解读来啦~

编者按:2023年7月28~30日,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女性糖尿病与内分泌疾病论坛在呼和浩特圆满举行。大会中,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章秋教授深入剖析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1],现整理其精粹,以飨读者。


直击现状: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庞大,预防迫在眉睫
2022年的全球糖尿病联盟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0.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35.2%。糖尿病高危人群数量相当庞大,筛查和管理糖尿病高危人群依然成为我国慢病管理的重要内容。

健康中国糖尿病防治行动强调由治疗转为预防!不管是“健康中国2030”还是“健康中国行动”都强调了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在糖尿病防治行动中糖尿病前期人群成为重要的关注人群。在这样的背景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打破壁垒:“筛查-干预-评估”循环模式助力关口前移
1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对象
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陡然升高。这无疑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社会负担。共识中推荐:糖尿病高危人群进展为糖尿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等均显著增加。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进行早期筛查对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降低疾病治疗负担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筛查的对象包括:
年龄≥40岁;
有糖尿病前期(IGT、IFG或两者同时存在)史;
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静坐生活方式;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血脂异常(HDL-C≤0.91mmol/L和/或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PCOS患者或者伴有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2 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的方法
传统筛查方法主要包括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各有利弊。
空腹血糖:检测的是当下血糖水平,且容易受到饮食、时间、运动、药物、睡眠、应激等因素,不适合用于早筛。若仅查空腹血糖,71%IGT患者和12%的IGT+IFG患者被漏诊。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糖尿病的金标准,其流程复杂,在筛查中可行性不佳,很难推广普及。
糖化血红蛋白:是重要的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也是糖尿病诊断指标之一。
新型生物标志物——脂联素的出现为糖尿病的筛查另辟蹊径。近期一项Meta分析[2]共纳入1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涵盖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近14598人,随访1~18年,其结果表明高脂联素和2型糖尿病低风险有关。我国科研团队也已通过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制定出中国人的脂联素参考值,为脂联素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血清脂联素水平能直接反映2型糖尿病最核心的病理生理变化,更早、更灵敏预测2型糖尿病的风险,并且不受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干扰,方便临床实施,适合大规模人群普查。这表明血清脂联素在糖尿病筛查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及可操作性。

鉴于以上,共识推荐:血糖检测是最简单直接的糖尿病筛查手段。基于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的无创预测模型是人群筛查的可靠手段之一。推荐以脂联素为代表的生物标志物检测作为糖尿病风险筛查的手段。


3 如何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筛查
当前,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主体主要为基层医疗机构、体检机构、糖尿病高危人群可能就诊的相关科室。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机构是糖尿病防治的首道防线,在日常初级医疗保障工作中应全面掌握管辖范围内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健康信息,建立良好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完善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脂联素检测等糖尿病筛查形式。体检机构应将糖尿病高危因素的筛查(包括脂联素水平检测)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内分泌科、心内科、老年科、精神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应针对存在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抗抑郁药物、老龄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开展糖尿病筛查,可提前进行脂联素和/或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共识推荐:基层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应承担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首先因地制宜的通过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模型或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或脂联素检测进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初筛,风险评分≥25或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或脂联素水平不达标的人群将进一步行OGTT试验以确定糖代谢状态(图1)。

图1. 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的实施流程
4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干预
糖尿病管理中老生常谈的“五驾马车”依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的精粹。
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首当其冲!健康教育是为了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充分认识糖尿病前期的潜在危害并掌握糖尿病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高危个体的健康素养及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达到行为改变,提高干预效果,最终改善临床结局、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
营养干预:使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7%,并使体重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推荐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合理平衡膳食,每日所需热量中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 来自蛋白质。对于体重正常者,主食蛋白质等较均匀分布在三餐中,并定时定量,一般按照1/5、2/5、2/5分配或1/3、1/3、1/3分配。对于肥胖者,建议主食、副食摄入量减少10%以上,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运动干预:使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kg/m2, 或体重至少下降7%,并使体重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根据自身的年龄、病情及审题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表1)。

表1. 常见运动方式、强度及注意事项

药物干预:阿卡波糖是我国唯一获得IGT适应证的药物,可以使IGT患者3.3年内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降低25%,且有心血管获益。此外,也可选择二甲双胍,STOP DIABETES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空腹血糖较高的IGT患者中作用显著,空腹血糖较高(6.1~6.9mmol/L)的IGT患者糖尿病发生相对风险可下降48%,而空腹血糖较低(5.3~6.0mmol/L)的IGT患者仅下降15%。共识中明确了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的使用建议(图2)。
图2. 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的使用建议
5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随访管理
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是随访管理的基础,共识推荐: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对可能合并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合具体的健康问题制定个性化的管理目标及方案。生活方式干预与健康教育应贯穿糖尿病高危人群临床干预的全程。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定期评估临床干预的效果,推荐将脂联素水平作为干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形成连续动态的糖尿病风险管理模式。
总的来说,从筛查、干预到评估如此往复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之道(图3),贯穿“五驾马车”的精髓,不断强化生活方式与健康教育,将糖尿病扼杀在摇篮之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图3.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流程


结语

从传统筛查工具到新型筛查标志物,从筛查、干预到评估不断循环,如此方能更好地实现糖尿病预防关口前移。《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为中国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了一个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糖尿病风险筛查及管理模式,通过筛查-干预-评估环节的循环往复,能更好地实现糖尿病预防关口前移的目标,推动我国糖尿病防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2, 16(1):7-14.
2.Li, S. , et al.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9).

专家简介

章 秋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安徽省卫健委江淮名医
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副主委
安徽医科大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系主任
安徽省卫健委内分泌代谢病质控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中华运动康复教育学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9届)常委
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第9届)组长
中华预防学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委会(第1届)常委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理事兼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副主委
医疗机构专科标准化建设赋能行动内分泌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医疗促进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内分泌用药评价分会常委
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第2届)常委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常务编委
《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病杂志》等编委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