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草莓真的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吗?

编者按: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寻找既安全又有效的饮食干预措施成为科研和临床领域的重要课题。草莓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水果,近年来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及潜在的抗糖尿病作用而引起广泛关注。近期一项发表在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研究结果表明[1],成年人每日摄入2.5份草莓,连续12周,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前期状态,并显著优化整体心血管代谢健康状况。

研究简介

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一大挑战,不仅增加血管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还可能导致生产力下降。胰岛素抵抗是其早期临床特征,肥胖、不良饮食和环境因素加剧胰腺β细胞功能下降,进而导致慢性高血糖。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糖尿病前期是T2DM和心血管疾病的已知风险因素,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定义,糖尿病前期的特征是空腹血糖在100~125 mg/dl之间,糖化血红蛋在5.7%~6.4%之间,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在140~199 mg/dl之间。减重与饮食控制对于缓解肥胖和糖尿病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长期维持这些措施却颇具挑战。糖尿病前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因此饮食干预需要关注这一人群。

功能性食品含有生物活性化合物,有助于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膳食浆果是一种低热量、营养丰富的食品,具有极佳的膳食纤维、营养素和膳食活性多酚的组合。蓝莓、蔓越莓和草莓作为广受欢迎的浆果,已被广泛研究其对于T2DM风险管理的影响。然而,针对糖尿病前期和胰岛素抵抗的成年人,通过膳食摄入足量浆果进行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少。

草莓具有低热量、低糖、高纤维的营养特性,其升糖指数(GI)约为40,适合糖尿病及高风险人群食用。草莓富含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维生素C、叶酸、矿物质(如钾、镁)、膳食纤维,以及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花青素、黄酮、鞣花酸等)。这些成分不仅赋予草莓鲜艳的色泽,更是其发挥抗氧化、抗炎和调节糖脂代谢作用的物质基础。该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膳食剂量的草莓(32克冻干草莓,约相当于2.5份新鲜草莓)对糖尿病前期成年人的血糖控制(主要变量)和心脏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该研究为一项28周的随机对照交叉试验,共纳入25例糖尿病前期成年人,同时具备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HOMA-IR)>2.0、腰围较大等特征,符合研究标准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草莓”期或“无草莓”期,每期持续12周,其间设有4周的洗脱期。受试者需按照资格要求,在研究的基线期、6周、12周、洗脱期(16周)、22周及28周时填写问卷调查,并同步进行数据收集和血清样本采集。每次访视时,收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清样本和饮食数据(洗脱期结束时仅收集血清样本)。在“草莓期”,受试者需每日早晚两次食用冻干草莓,总量为32克(相当于2.5份新鲜草莓),每次16克,草莓采用密封包装,此阶段持续12周。受试者在整个研究期间(包括“无草莓”控制期)需保持其常规饮食和生活方式,并且在研究期间,除了草莓期提供的草莓外,不食用任何其他膳食浆果。


每天32克冻干草莓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与心脏代谢健康

研究结果表明,在“草莓期”,受试者的血糖控制相较于“无草莓期”有了显著的提升。具体而言,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了6.9μIU/ml,胰岛素抵抗指数减少了2.3,空腹血糖水平降低了8.9mg/dl,糖化血红蛋白亦下降了0.2%。这些数据表明,草莓在血糖调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缓解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并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在血脂方面,血清总胆固醇降低了7.0mg/dl,尽管血清LDL胆固醇、H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变化不显著,但总胆固醇的下降依然显示出草莓对心血管健康的潜在益处。体重和腰围的改善同样显著,患者体重减轻了3.4磅,腰围缩减了0.4英寸,这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无疑在控制体重、减轻身体负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草莓期”还降低了高敏C反应蛋白和IL- 6 等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表明草莓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于改善身体的炎症状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进一步分析发现,“草莓期” 受试者的每日总热量摄入有所下降,这主要源于膳食碳水化合物所含热量的微小变化。尽管满足每日推荐摄入量的水果和蔬菜摄入量有所减少,但这并未削弱草莓在改善各项指标上的效果,反而更加凸显了草莓在促进代谢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体力活动方面,“草莓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显著增加,尽管幅度较小,但也为整体健康带来了积极影响。此外,受试者在研究期间展现了良好的依从性,副作用轻微,仅少数报告有胃肠道不适及头痛现象,这为草莓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草莓通过多种机制对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和进展产生影响

从机制上看,草莓中的花青素和鞣花酸等生物活性化合物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能够保护胰腺功能,减少细胞凋亡,激活胰岛素受体磷酸化,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进而降低胰岛素抵抗。例如,鞣花酸已被证明能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而花青素则显示了其在诱导细胞凋亡和抗氧化方面的显著作用。这些机制为草莓改善糖尿病前期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后续的研究和干预提供了方向。

首先,其丰富的多酚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活性氧(ROS),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从而缓解胰岛素抵抗情况下常见的氧化应激状态。与此同时,草莓能抑制NF-κB、MAPK等关键炎症通路的激活,降低炎症因子如IL-6、TNF-α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有助于改善胰岛功能与代谢平衡。

其次,草莓中的鞣花酸、花青素等活性物质可以调节多条糖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例如,通过抑制肠道内的α-葡萄糖苷酶与α-淀粉酶活性,有效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速度及葡萄糖的吸收过程;同时,激活AMPK通路,显著提升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效率;此外,还能抑制PTP1B等负向调节分子,进一步增强胰岛素信号传导,并促进GLUT4转运蛋白的表达,从而加速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此外,糖尿病往往伴随着脂质代谢紊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C含量降低等代谢异常状况。研究表明,草莓具有下调脂肪生成关键酶(例如FAS)及抑制胆固醇合成通路的作用,进而显著降低总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水平,同时提升HDL-C含量,有效改善血脂谱,对维护心血管代谢健康展现出积极的保护作用。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草莓多酚类可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增加有益菌如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减少炎症相关菌群的比例;同时促进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丙酸)的产生,从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缓解系统性低度炎症,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临床应用建议与注意事项

基于当前研究,草莓可作为糖尿病前期或者糖尿病饮食干预的有益补充。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草莓,每天约2.5份(相当于约250~300克新鲜草莓)。糖尿病前期和T2DM患者在食用草莓时,应优先选择新鲜草莓或冷冻干燥草莓粉,避免添加糖分的草莓制品。草莓亦可作为早餐配料,加入燕麦、酸奶中提高整体膳食抗氧化能力。糖尿病前期和T2DM患者在食用草莓时,应将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依赖草莓来改善血糖控制。

结语

草莓作为一种天然、安全、广泛可得的功能性食物,凭借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与多靶点调节能力,在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中展现出重要价值。其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糖波动、优化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等方面均具有科学依据。随着更多高质量证据的积累,草莓有望成为临床营养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糖尿病防治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J Nutr. 2025 Apr 16:S0022-3166(25)00224-X. doi: 10.1016/j.tjnut.2025.04.015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