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专家共识包括但不限于DR,糖尿病眼病如何多学科防治?(文末有彩蛋)

编者按:《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共识”)已于近日正式发表。与2018年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相比,新版共识关注的疾病范围更广,除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还有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作为一类需要内分泌科与眼科多学科协作管理的疾病,内分泌科医生应如何及早发现眼病患者?何时转诊患者至眼科进一步治疗?又该掌握哪些相关防治知识呢?针对于此,近日我们邀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视网膜病变学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洪宇教授进行权威解读。

图片

新版共识涵盖多种糖尿病相关眼病,

全面认识与加强其管理意义重大

匡洪宇教授:糖尿病相关眼病严重影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规范化管理需要内分泌科医生与眼科医生密切合作又各司其职,加强对其全面认识与综合管理意义重大。虽然DR最常见,但糖尿病对眼部的损害是整体性的,并非仅仅针对视网膜部位。因此,新版共识列入更多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围绕DR、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进行较为系统地介绍,以便让大家了解和精准诊断,通过内分泌科和眼科携手,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其中,内分泌科医生尤其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增加知晓率,熟悉诊治流程,有助于及时识别患者,避免漏诊和误诊,并及时将合适患者转诊至眼科接受进一步治疗。共识的发布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DR及其他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患者的规范化综合管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守好第一关:内分泌科尽力早期发现

和筛查糖尿病相关眼病,及时转诊


匡洪宇教授:不同糖尿病眼病并发症的临床特征不同。目前很多医院的内分泌科具有眼底筛查能力,可对患者进行眼底镜或免散瞳眼底摄片检查,初筛其是否存在DR。最新共识建议,青春期前或青春期诊断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眼底筛查,青春期后诊断T1DM的患者建议在病程5年内必须进行第1次DR筛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则在确诊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对于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妊娠或第1次产检时、妊娠后每3个月以及产后1年均需进行筛查(图1)。


图片

图1. DR的筛查转诊流程图

我们知道,每种糖尿病相关眼病都有相对复杂的检查手段,但作为筛查来说,总体上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因为病史越长,风险越大。第二,了解患者其他并发症情况,如果其他微血管并发症比较严重,则预示其发病风险较高。第三,检查患者视力及视野变化。第四,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眼部症状,如果眼干,可能有角膜病变;如果眼痛、眼胀,可能眼压增高。因此,我们可以从患者的症状、病史、视力、其他并发症等的蛛丝马迹中获取线索,判断其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推荐其到眼科做相应全面检查或请眼科会诊。

患者确诊糖尿病相关眼病之后,需根据病变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有些可能控制代谢指标或进行内科相关治疗即可,但有些病情进展至需要眼科治疗者,内分泌科医生需积极配合控制血糖达标,为其接受眼科治疗创造条件。所以,内分泌科医生要有早期筛查和发现糖尿病相关眼病的意识和思路,除了视网膜病变,其他眼部病变也需关注,以便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最常见糖尿病相关眼病DR防治:

综合管理,全面获益

匡洪宇教授:对于DR患者来说,无论病变程度如何,代谢指标控制是最基本的,其与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总体来说,DR防治可采取如下综合管理策略:
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应早期进行眼底检查,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DR危险因素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遵循有效的随访计划,以便早防早治DR。
血糖管理:对于病程较短、无低血糖风险、无各种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血糖控制需要更严格;反之,则要放宽血糖控制目标。需强调的是,眼部并发症越严重,调糖速度越要慢且平稳。快速调糖带来的血糖波动会导致眼底病变加重,这已得到广泛认可。另外,还要关注降糖药对眼睛的影响。比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增加黄斑水肿风险,需避免使用。
血脂调节:FIELD及ACCORD研究证实,非诺贝特治疗可减少激光首次治疗或黄斑水肿风险。所以,对于DR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调脂治疗可选用此类药物。
血压控制:RASS等研究提供了ACEI/ARB治疗对眼睛有益的证据。所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选择降压药时,RAAS抑制剂可作为首选。
抗血小板治疗:DR不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禁忌证,不会增加DR出血风险。
针对DR的内科治疗:选择对DR发生机制有获益证据的药物可延缓病变进展,如羟苯磺酸钙,能够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应激。另外,有些中药如说芪明颗粒、复方丹参滴丸也已获批DR治疗适应证。

眼科治疗:DR一旦到了增殖期或严重的非增殖期,可能需要与眼科医生协作治疗患者。

微血管保护剂羟苯磺酸钙治疗DR,

临床获益显著

匡洪宇教授:羟苯磺酸钙针对DR发生机制,能够降低血液高黏滞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抗炎抗氧化应激,减轻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减少血管活性物质合成,延缓或阻止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既往临床及基础研究已证实,羟苯磺酸钙能够改善早期DR,如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此外,羟苯磺酸钙联合激光及抗VEGF治疗也有获益证据,在DR中晚期,联合激光或抗VEGF治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黄斑厚度、降低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进一步保护残存视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机理上相对比较明确、应用历史较长的药物。从羟苯磺酸钙的临床应用中不仅看到其获益显著,还能看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读者福利来喽!

为了答谢广大读者的厚爱,2000份《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纸质版将免费赠送给大家,欢迎领取!扫描以下二维码,留下您的信息,编辑部收到印刷成品后即可安排邮寄,报名时间截至2022年1月6日24:00,先到先得哦!


图片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