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D热评 | 周智广教授:与1型糖尿病共存且无并发症的全景探索——从流行趋势、发病机制到干预策略

编者按

9月15~19日,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在维也纳隆重召开。在这场全球糖尿病领域的顶尖学术盛会中,1型糖尿病(T1D)是重点议题之一。在最新突破性摘要(LBA)专场中,“Living with type 1 and without complications”(与T1D共存且无并发症)专题尤为引人注目,汇集了多项全球最新研究成果,涵盖T1D的流行病学趋势、发病机制的多组学解析、急性并发症特征、合并症风险评估以及干预策略等关键领域。

《国际糖尿病》特邀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对其中三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LBA 25(全球T1D流行趋势)、LBA 26(T1D年龄相关内表型)与LBA 30(累积血糖暴露与心衰风险)进行深度点评,以期为我国T1D防治提供借鉴与思考。

LBA 25

2025年全球T1D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及2040年预测:来自T1D指数3.0版和IDF图集第11版的估算

Global type 1 diabetes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2025 and projections to 2040: Estimates from the T1D Index Version 3.0 and IDF Atlas 11th Edition

背景与目的

准确估算全球T1D疾病负担,对于制定护理规划和支持倡导工作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依托1型糖尿病指数(T1D Index)3.0版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第11版糖尿病地图集,更新2025年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的T1D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预期寿命的估算数据,并预测2040年的患病率。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增强型Markov模型,包含发病率、成年发病、死亡率及患病率等模块。模型整合了最新的基于人群的研究数据,并通过回归外推法对缺乏数据的国家进行估算。T1D患者的预期寿命通过该疾病特异性死亡率数据及人口统计学假设推导得出,同时结合已发表的患病率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

据估算,2025年,全球T1D患者预计达950万人,较2021年增长13%;新增病例预计为51.3万例,其中20岁以下人群占22.2万例。由T1D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预计为17.4万例,其中3万例源于未得到诊断。10岁时确诊T1D的患者,预期寿命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南苏丹仅为6年,挪威则达66年。由于过早死亡,全球T1D患病人数中约有340万人未被统计在内,其中包括66.9万因未确诊而死亡的人。

预计到2040年,全球T1D患者总数将增至1470万人,非洲(+120%)和中东/北非地区(+86%)的增幅预计最为显著。

结论

全球T1D的负担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在低收入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发病率的上升、人口老龄化、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死亡率的下降。超过半数国家存在数据缺口,这凸显了加强T1D监测和促进医疗公平的迫切需求。

专家点评

周智广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该研究利用T1D指数3.0和IDF第11版糖尿病地图集,更新了2025年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T1D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预期寿命数据,并预测2040年患病率。预计2025年全球T1D患者达950万人,2040年增至1470万人,非洲和中东/北非地区增幅最大。

研究揭示了全球T1D负担不断地快速增加,低收入国家和地区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当前数据缺口问题在超过半数国家中依然突出,这凸显加强T1D监测体系建设及各国T1D流行病学研究,推动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紧迫性。据悉WHO正组织专家制定全球T1D患者胰岛素应用指南,期望其为世界,特别是对低收入国家及地区的T1D患者服务带来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LBA 26

多组学分析揭示T1D年龄相关内表型的微生物群、代谢物及免疫学异质性

Multi-omics profiling reveals microbiota, metabolite and immunological heterogeneity of age-related endotypes in type 1 diabetes

背景与目的

既往研究表明,T1D存在年龄相关内表型:发病年龄<7岁与≥13岁的患者,其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T1D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血清代谢物与脂质,以及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特征,探索年龄相关内表型的异质性。

材料与方法

研究共纳入108例T1D患者和5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根据患者发病年龄,将其分为早发组(T1DE,<7岁)、中发组(T1DI,7~12岁)与晚发组(T1DL,≥13岁)三个亚型。研究对比分析了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肠道微生物群、血清代谢物与脂质,以及外周血scRNA-seq图谱;同时提取T1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已鉴定的代谢物进行刺激,以评估潜在的多组学网络相互作用。

结果

三组患者的优势微生物类群存在显著差异:早发组(T1DE)醋酸杆菌属(Acetatifactor,线性判别分析得分LDA=3.49)富集;中发组(T1DI)厚壁菌门A(Firmicutes A,LDA=5.56)富集;晚发组(T1DL)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LDA=5.78)富集。功能通路也存在差异:早发组(T1DE)在戊糖/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通路富集,晚发组(T1DL)则在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富集。

差异代谢物分析(VIP≥1、FC≥1.2、q<0.05)显示:三组患者分别有56种、59种、84种代谢物上调,以及15种、13种、24种脂质上调;各亚型特异性分子包括早发组的溶血磷脂酸[LPA(16:1),FC=1.96]与晚发组的N-乙酰高瓜氨酸(N-acetylhomocitrulline,FC=5.63)。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早发组(T1DE)的醚脂质代谢通路(P=0.049)与晚发组(T1DL)的生物素代谢通路(P=0.043)显著富集。

单细胞RNA测序(检测376 996个细胞中的32 177个基因)共鉴定出13种免疫细胞类型及4种B细胞亚型。从早发组到晚发组,B细胞比例逐渐降低(12.21%→8.45%→6.19%,校正后P值P-adj<0.02),这主要归因于初始B细胞比例下降(7.23%→4.97%→3.75%,P-adj<0.03)。组间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早发组(T1DE)的免疫相关通路(如核因子-κB通路,NF-kappaB)富集,晚发组(T1DL)的代谢相关通路富集,中发组(T1DI)则呈现混合特征。

微生物群-代谢物/脂质-基因网络中,包含二十二碳五烯酸-STMN1(促分裂原活化蛋白)轴。体外实验中,用二十二碳五烯酸刺激外周B细胞,在浓度为1 mM(P-adj=0.03)和2 mM(P-adj=0.04)时,均可上调STMN1基因的表达。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T1D年龄相关内表型具有独特的免疫-代谢特征:早发组(T1DE)表现出更强的免疫激活,晚发组(T1DL)以代谢异常为主导,中发组(T1DI)呈现中间特征。功能验证结果支持多组学间的调控关联,提示二十二碳五烯酸-STMN1或可作为T1D潜在的免疫代谢干预靶点。

专家点评

周智广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该研究为中国翁建平教授团队的工作,其系统分析了T1D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血清代谢物与脂质,以及单细胞RNA测序特征,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早发组免疫激活增强,晚发组代谢异常为主,中发组介于两者之间。功能验证支持多组学调控关联,二十二碳五烯酸-STMN1可能为潜在干预靶点。这一重要发现为深入理解T1D在不同发病年龄段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免疫代谢治疗的新策略;并提示通过识别不同发病年龄组患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期望进一步探索针对特定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T1D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LBA 30

累积性血糖暴露与T1D患者心力衰竭风险相关

Cumulative glycaemic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heart failure in type 1 diabetes

背景与目的

T1D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中心力衰竭是导致患者发病与死亡风险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心力衰竭对T1D患者影响重大,但目前针对该人群心力衰竭的研究仍相对有限。高血糖与糖尿病病程已被证实是T1D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然而长期累积性高血糖暴露对心力衰竭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索。本研究旨在探讨T1D患者累积性血糖暴露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联。

材料与方法

本纵向研究纳入芬兰糖尿病(FinnDiane)队列中的2572例成年T1D患者,所有患者在研究基线前均有多次HbA1c检测记录,且无心力衰竭病史。累积性血糖暴露的计算时间跨度为从糖尿病确诊到研究基线,并衍生出两项指标:总累积血糖暴露量(CGEtot)与累积高血糖暴露量[CGEhg,仅计入HbA1c超过53 mmol/mol(7%)的时间段]。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随访期间累积血糖暴露与心力衰竭的关联。多因素校正模型纳入以下协变量: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降脂药物使用情况、高血压、体重指数(BMI)、吸烟状态、肾脏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史(包括冠心病、脑卒中与外周动脉疾病)。

结果

截至2020年底,在中位18.3年的随访期间,共267例患者被确诊为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基线时即呈现不良风险特征: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更长(32.23±10.37年 vs. 22.13±11.85年,P<0.001),且HbA1c(71.74±15.62 mmol/mol vs. 68.26±15.90 mmol/mol,P<0.001)、血压、LDL-C及甘油三酯水平均更高。

后续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其累积血糖暴露量与月均血糖暴露量均更高。经多因素校正后,基线前的累积血糖暴露量与随访期间心力衰竭风险仍显著相关:CGEtot的风险比(HR)为1.03(95%CI:1.01~1.05,P=0.011),CGEhg的HR为1.03(95%CI:1.01~1.05,P=0.010)。

在完全校正模型中,与CGEhg最低三分位数组相比,最高三分位数组患者的心力衰竭风险显著升高(HR=1.70,95%CI:1.14~2.53,P=0.009)。

结论

在T1D患者中,总累积血糖暴露量及超过治疗目标(HbA1c>53 mmol/mol)的血糖暴露量均会增加心力衰竭风险。即便校正肾脏疾病、既往心血管疾病等其他关键危险因素后,这种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强调,无论T1D患者的病程长短及是否合并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持续降低血糖暴露量对于减少心力衰竭风险均至关重要。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其他危险因素的累积暴露影响,同时探索不同心力衰竭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

专家点评

周智广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该研究发现T1D患者的总累积血糖暴露量及高血糖暴露量增加,可以显著增加心衰风险;且总累积血糖暴露量与心衰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这一发现为T1D患者的血糖控制程度与心脏功能改变提供了量效关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提示持续降低T1D患者血糖暴露量对减少心衰风险的实际价值:在T1D患者的长期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单次血糖检测结果,更需重视血糖的长期累积暴露情况;特别是当HbA1c水平持续处于高位时,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将显著增加。因此,临床医师应制定更为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通过定期监测和动态评估,帮助患者有效降低累计血糖暴露量,从而减少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未来尚需深入研究T1D患者血糖暴露量的日常评估及管理,探讨如何结合现代技术更便捷地将血糖暴露量这一新指标纳入T1D综合管理之中。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