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直击EASD丨郭立新教授带您领略糖尿病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片

编者按:第59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展示了诸多糖尿病领域新进展、前沿技术以及突破性研究成果。其中DCCT/EDIC研究40年讨论、起始治疗阶段是否应该进行联合治疗策略、糖尿病精准医学及人工智能备受关注。本期“大咖直击EASD”将会议热点进行精华荟萃,并有幸邀请到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郭立新教授分享点评。

EASD现场播报


历久弥新——DCCT/EDIC研究40年讨论

DCCT/EDIC研究是糖尿病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一,研究证实早期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带来长期获益。本次DCCT/EDIC研究40年的讨论主要围绕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风险以及研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而展开。该研究表明高血糖仍是微血管疾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首要危险因素,早期强化治疗带来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获益持续存在。

同时,DCCT/EDIC研究为临床实践带来5点启示:一、“强化治疗”概念已转化为临床实践并带来了多种创新成果,如促使连续血糖监测(CGM)首次获得FDA批准;二、建立了微血管并发症的筛查流程与频次标准;三、关注早期控糖达标以减少T1DM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四、早期强化治疗非常重要,强化控糖达标永远为时不晚;五、建立了患者参与的研究网络,对糖尿病研究及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大咖点评

图片

郭立新教授

DCCT研究中位随访6.5年证实,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神经病变风险分别下降76%、34%、69%;DCCT/EDIC研究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显示强化治疗可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下降30%。早期强化血糖控制的“代谢记忆”效应可使患者长期获益(图1)[1];而且早治疗早获益,DCCT/EDIC研究已经显著改善了T1DM的预后及临床实践,期待未来DCCT/EDIC研究能继续为我们带来惊喜。

图片

图1. DCCT/EDIC研究中的“代谢记忆”效应[1](引自讲者幻灯)


日新月异——糖尿病是否应该在起始阶段采用联合治疗策略?

T1DM可以从早期强化治疗中获益,那么早期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是否需要强化血糖控制呢?EASD大会上,丹麦Slagelse医院 Peter Gaede教授认为联合治疗对于T2DM非常重要,可以带来长期获益;而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Harald Sourij教授则坚持认为单药治疗可达到同等降糖效果,血糖非常高时才有必要起始联合治疗。由此两位教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随后现场与会者投票显示,多数参会者支持正方观点,即在T2DM早期进行强化治疗。现将正方观点总结如下:

既往经典的UKPDS研究证实早期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HbA1c,相较于常规治疗,早期强化治疗可带来持久获益,其中微血管病变风险、心肌梗死风险以及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下降24%、33%、27%[2]。

虽然目前控制血糖的药物很多,但近期GRADE研究表明[3],二甲双胍与基础胰岛素或GLP-1 RA联合可使更多患者HbA1c达标,并延迟达到一级终点的平均时间,这说明联合治疗更有利于糖尿病管理。但随着时间推移仍有超过50%患者血糖不能达标,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早期联合治疗方案。另一项来自美国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研究[4]分析了二甲双胍治疗中添加TZD、胰岛素促泌剂、DPP-4i或SGLT2i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联合治疗可更好实现HbA1c达标。此外,一项长期随访研究也表明[5],早期联合治疗可使起始治疗失败风险显著降低49%,同时使大血管病变风险降低29%,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

综上所述,T2DM的早期联合治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促使HbA1c达标,还能进一步降低微血管病变风险、心肌梗死风险以及全因死亡风险,给患者带来诸多临床获益。

大咖点评

图片

郭立新教授

多项研究证实,早期控糖达标可降低T2DM的并发症风险,并且越早达标,患者获益越多。目前临床惯性是进行强化降糖治疗的主要障碍,例如担心低血糖风险或体重增加、用药负担等。我们应遵循指南克服临床惯性,对合适患者进行早期联合治疗方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对于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个月后HbA1c≥7%者,应起始胰岛素治疗,从而让患者血糖及时达标;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EASD共同发布的《ADA/EASD: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识(2022版)》指出如果HbA1c高于目标值的1.5%,建议进行早期联合治疗[6]。T2DM患者如果需要可以在治疗初期即实施联合治疗,一般是口服降糖药的联合治疗,也可以是口服药加注射类药物的联合。近年来新型降糖药物层出不穷,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新型药物基础胰岛素/GLP-1 RA复方制剂具有多重优势,可兼顾疗效和安全性,有助于T2DM患者血糖的优质达标。


指日可待——糖尿病精准医疗及AI的广阔前景

本次EASD大会公布了第二版《ADA/EASD糖尿病精准诊疗专家共识》,让糖尿病精准医疗进一步走进现实,该共识总结了四种糖尿病(单基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T1DM、T2DM)精准诊疗的4个关键环节(预防、诊断、治疗、预后)。文献同步发表于两大顶级期刊,Nature Medicine杂志(IF:82.9)和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杂志(IF:44.5)。

图片

图2 糖尿病异质性的来源[7] (引自文献)

糖尿病的病因分型是精准治疗的前提,区分糖尿病异质性来源(图2)可以提高精准医疗成功率。单基因糖尿病(MDM)占糖尿病的5%,常被误诊为T1DM或T2DM,因而共识建议对以下4类人群进行MDM相关精准检测:1)1岁以下诊断为糖尿病的婴儿或新生儿;2)年龄<30岁的非肥胖、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阴性且可检测到C肽的糖尿病患者;3)无超重或肥胖、空腹血糖>5.5 mmol/L的妊娠期高血糖(GDM)女性出现葡萄糖激酶基因(GCK)相关高血糖;4)无论是否有家族史,当无肥胖且持续空腹血糖轻度升高的年轻患者,出现GCK相关高血糖。共识针对上述不同人群分别给出了用药建议。[7]。

T1DM由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引起,同时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增加,因而共识建议对T1DM进行分期,从而让患者获得更精准治疗:0期指在遗传风险高的人群中存在一种自身抗体;1期、2期和3期分别指在血糖正常(1期)或异常(2期)以及出现临床糖尿病(3期)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胰岛自身抗体。

T2DM人群众多,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13亿。两类降糖药SGLT2i和GLP-1 RA广受关注,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其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可以降低高危人群的肾脏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GDM则是怀孕期间出现或首发的糖代谢异常,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GDM的发病率,饮食、运动、饮食和运动结合可分别使GDM风险降低25%、31%和18%(中到低质量证据),二甲双胍使GDM风险降低34%(较低质量证据)。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AI)也是本次会议的热门话题之一。AI,即可以模仿人类思维和认知功能的机器或计算机,其不仅可以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健康状况以及帮助患者寻找合适医生,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医患沟通效率,并且使工作流程标准化,进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目前出现的自动胰岛素输送技术可以通过AI控制,更好管理患者血糖,研究也表明AI决策支持系统与专业医师建议高度一致[8]。

此外,AI还能通过机器学习用于发现潜在的T2DM患者、研发糖尿病患者胰腺癌风险预测模型、预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病变风险等,从而可以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当前已有一些AI使用路径和指南出版(图3),可帮助医生更好利用AI进行决策和诊疗。

图片

图3 AI与糖尿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概览(引自讲者幻灯)

大咖点评

图片

郭立新教授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中仍需面对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精准诊疗可以明确患者类型,兼顾患者个体差异的同时提升有效诊疗决策,进一步减轻医疗负担。今年EASD大会发布的第二版《ADA/EASD糖尿病精准诊疗专家共识》提供给临床医生更便捷的分型策略、更精细的诊断依据,能够帮助患者早期预防、精准治疗,从而大大提高诊疗效率。

AI作为一种智能的辅助诊断及治疗工具,正逐渐应用于糖尿病领域,我们希望AI能够像专业医生一样决策,缓解紧张的医疗资源并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支持。AI是糖尿病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期待AI能全面应用于糖尿病教育及自我管理、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略

会场花絮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MAT-CN-2326840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