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本身的危害及其并发症的高致残致死率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临床医者作为亲历者,他们秉持什么样的态度?深耕糖尿病诊疗的数十年,在无数个抉择的瞬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未来又将如何?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共赴好时光”系列专栏将与众多医者一同置身于时间洪流之中,回望这些年与糖尿病抗争的点滴经历,用理想照亮未来。本期特别邀请南京市第一医院马建华教授。
懵懂少年,稀里糊涂成为医生;老实青年,误打误撞走进内分泌。但你说: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你的足迹遍布医院各个科室,打通壁垒,建立院内各学科协作的全院血糖管理模式,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人生最好的活法是,活在当下,尽力而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当然也要带有一些头脑,想一想是不是采用了最正确的方式?是否可以更加高效地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马建华教授
做事,首先要把眼前的事做好
14岁的那个下午,马建华打完篮球回到家,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如何选择,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只是顺从地将家长决定的志愿抄写了一遍。就这样,他误打误撞地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专科选择时,前任内分泌科主任找到了马建华,说:“你做内分泌吧。”面对这个决定,马建华没有过多思考,便答应了下来。于是,他又一次“被选择”,走上了内分泌的道路。
“前任主任大我三十岁,他退休的时候,我才三十一岁,那时内分泌科严格意义上就只有我一个人。”马建华笑说,“所以我不是什么人才,而是内分泌科总要有个主任,我是唯一的人手,也是唯一的主任。”
刚开始担任科主任时,马建华只是按照医院的要求去完成工作,并没有太多远大的规划。但随着他去进修学习,参加专科会议,对内分泌和糖尿病的了解逐步加深,他渐渐开始思考:我们自己要做什么?
“对于我们医院而言,首先是解决眼前的需求。不是我不选择做肾上腺、性腺这些,但我要先满足眼前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无法有效解决问题。”马建华说道。
回顾过去的经历,马建华如此评价自己:“不是我选择学医,而是被选择。从报志愿,定专科,我几乎都不是自主选择,而是被动接受。因为我的思维方式是,如果没有充分的反对理由,也没有其他更明确的选择,那么我首先是考虑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当然也要想一想是不是最正确的方式,是不是还能更加高效,做得更好。”
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
在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自其进入临床应用一百多年来,胰岛素一直在不断“进化”。例如,与甘精胰岛素U100 相比,甘精胰岛素U300在皮下注射后产生沉淀的面积比U100小,释放更稳定,作用时间更持久。但血糖只是糖尿病治疗当中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而不是全部。健康地活得更久,才是终极目标。
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包括血脂、血压、胆固醇、体重等多项指标。创新制剂基础胰岛素和GLP-1 RA复方制剂,机制互补,丰富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选择。马建华形容,胰岛素与GLP-1 RA,二者联合某种意义上就像夫妻二人,各有特色,又能互相弥补对方的缺点,注射体验更好,且低血糖发生和体重增加风险小。
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核心理念是患者的管理。马建华进一步分享:“南京糖尿病管理与研究论坛最早的时候,就叫南京糖尿病强化治疗论坛。南京市第一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糖尿病强化治疗,对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临床缓解率高达30%,居国内领先水平,正是因为我们关注患者的管理,包括心理、行为的管理。”
医生应该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开始参与,通过教育来尽可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发生以后,更要对患者进行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学会管控他的行为,选择各种诊疗方案的时候,要考虑患者的长期获益,有时甚至还要帮助患者改变他对疾病的消费理念。马建华认为,糖尿病的问题就是管理的问题,医生需要从始至终参与其中,帮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
专业赋能,开展全院血糖管理
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作为全国成立较早的内分泌专科之一,始终走在糖尿病治疗的前沿,常规开展葡萄糖钳夹技术,并较早提出全院血糖管理的理念,真正实现了为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上的“同院,同病,同治”的目标。马建华表示,全院血糖管理是一种多部门协调的管理模式,涉及到与其他科室的合作。
谈及全院血糖管理的初衷,他说:“过去血糖管理的重点是科内,而全院血糖管理的重点却是非内分泌科。血糖不像血压,在各种状态下都可能出现很大变化。如果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会引起急性代谢紊乱,或者影响切口愈合。这是患者的需求,所以我觉得这就应该是我的事。术业有专攻,从内分泌科医生角度而言,这是我的职责范围。此外,根据统计,开展全院血糖管理降低了住院日,减少了住院费用,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率,这种正反馈让我觉得这件事是有价值的。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
共管,即共同管理。马建华举例,患者做手术,手术是外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合作,而血糖则由内分泌科为主,从入院开始就为患者进行血糖管理,内分泌科医生也可以直接在患者病历里下医嘱、写病程,一直到患者出院以后的随访都会参与。从会诊模式上看,普通的会诊模式难以实现共管的效果;对患者而言,共管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对专科而言,共管有利于专科发展。
马建华还提出了“虚拟病区”的概念:“所谓虚拟,并不是实际的床位,而是有我的事就是我负责的病区。例如他的职责是分管外科那几层,那么那里所有关于内分泌的问题,都由他负责,这叫糖尿病的虚拟病区。现在我们有一个团队,包括6个医生、8个护士,对医院里非内分泌科的两千多张床位,有关糖尿病内分泌的疾病进行共同管理。”
他强调:“全院血糖管理有很多模式,我们的模式不一定适合其他医院,但不同的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
积极应变 与时代同行
我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然而,最好的安排也需要个人的努力。如今,医院发展迅速,治疗手段不断更新,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内分泌科医生也将面临其他新的挑战。挑战在于,外科手术趋于微创化,内科治疗趋于外科化,那么内分泌科医生应该何去何从?除了提倡“虚拟病区”的理念,我认为内分泌科还应将目光投向社区。专科医生可以走进社区,指导社区医生,以求更规范地管理社区糖尿病患者。
在我看来,好时光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看到这件事情好的一面的同时,想着如何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革的医疗环境中,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往期回顾
共赴好时光丨陈树春教授:看尽千帆过,笑眼万木春共赴好时光丨谷卫教授:乐活当下,尽心至美共赴好时光丨李益明教授:学他山之石 琢己身之玉共赴好时光丨洪天配教授:路的尽头不是终点,而是超越共赴好时光丨陈莉明教授:始于热爱,忠于仁心,成于坚守共赴好时光丨侯建明教授:心有繁星,沐光而行共赴好时光丨李启富教授:患者的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共赴好时光 | 母义明教授:心中有日月 手可摘星辰共赴好时光丨郭立新教授:点亮希望的灯塔,守护患者的健康
共赴好时光丨朱大龙教授:因为责任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无悔
共赴好时光丨李光伟教授:医病活人,苦乐自知
共赴好时光丨郭晓蕙教授:路虽有千里,爱可抵万难
共赴好时光丨杨文英教授:潜下心来研究,静下心来教育,恒下心来改变
共赴好时光丨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对患者需求的积极回应
“共赴好时光”,细数糖尿病诊疗岁月洪流中的那些温柔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