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 长期透析患者伴全身骨痛,应警惕透析相关淀粉样变!

血液透析是各种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改善,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平均寿命也得到了明显的延长,但随之而来的远期并发症也逐渐呈现,得到越来越多一线医师的关注。透析相关淀粉样变(dialysis-related amyloidosis,DRA)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淀粉样物质沉积,导致骨和关节的致残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腕管综合征、囊性骨损害与病理性骨折、骨关节病、破坏性关节病[1]。

一、临床资料

现病史:患者男性,59岁,于2020年6月16日因“血液透析30余年,全身多发肿块伴骨痛10余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病史如下

1978年因蛋白尿外院诊断为肾炎,予以泼尼松及环磷酰胺治疗,尿蛋白始终+,使用激素1年左右停药,后一直服用中药治疗,血肌酐基本正常。

1983年出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60/80 mmHg,长期服用盐酸贝那普利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可,后血肌酐逐渐上升至360 μmol/L。

1986年1月开始血液透析,同年9月行肾移植手术,术后1个月因排异摘除移植肾,以后维持性血液透析至今。目前血液净化方式为常规血液透析2周5次及血液滤过2周1次,平素每次血液净化时间为3小时。

2002年3月及2005年3月因腕管综合征先后行右侧及左侧腕管松解减压手术。2003年患者后背部和臀部逐渐出现肿块伴压痛,之后多次行左侧肩胛部及臀部肿块切除术,病理均提示为淀粉样变。

近十年来逐渐出现全身骨痛,进行性加重,活动时明显,曾予以骨化三醇胶丸、阿仑膦酸钠维D3、塞来昔布、鲑鱼降钙素等治疗。曾在外院骨科查骨盆CT提示髋关节及骶髂关节多发骨质破坏区,MRI提示双侧腱鞘巨细胞瘤可能、滑膜囊肿可能,腹部平片提示血管钙化,考虑肾性骨病。后骨痛症状明显,逐渐出现手指关节、肩关节等畸形。

2014年开始联合血液灌流治疗。

2020年初起患者臀部再次出现多个肿块并逐渐增大,有压迫及疼痛感,同时全身骨痛明显,从开始的口服止痛药逐渐进展至予以哌替啶肌内注射止痛,且剂量逐渐加大,目前每日2~3次,每次100 mg,但效果仍不佳。

既往史:患者2004年因肾癌,于2月和7月分别手术摘除左右肾。2011年冠状动脉置入支架一枚。2012年内镜下摘除肠息肉。2015年6月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行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手术顺利,内瘘使用至今。2017年因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右叶全切+左叶次全切+甲状旁腺全切除术,口服优甲乐150 μg/天至今。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血压125/75 mmHg,心率82次/分,体型消瘦,营养一般,轻度贫血貌。律齐,未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肌卫、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颜面、四肢不肿。右前臂动静脉内瘘血管呈瘤样扩张,杂音、震颤良好。双手骨间肌萎缩,拇指外展,双手指关节均见畸形,双手掌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对掌动作不灵活,Phalen试验(屈腕试验)、Tinel征(神经叩击试验)和指压试验阳性。双臀部可见数个肿块,有压痛,活动度可,大小约3 cm×3 cm。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6.8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8.8%,血红蛋白104 g/L, 血小板194×109/L。

高敏C反应蛋白105 mg/L。

血沉:58 mm/h。

pro-BNP:7023 ng/L。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3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9 U/L,乳酸脱氢酶268 U/L,总蛋白66 g/L,白蛋白33 g/L。

肾功能:尿素27.94 mmol/L,肌酐696 μmol/L,尿酸366 μmol/L。

电解质:钾4.3 mmol/L,钠140.7 nmol/L,碳酸氢根24 mmol/L,钙2.26 mmol/L,磷0.84 mmo/L,甲状旁腺激素(PTH)34.59 pg/ml,25-羟基维生素D 13.43 ng/ml。

铁代谢:血清铁8.4 μmol/L,总铁结合力44.1 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19%,铁蛋白186 ng/ml。

凝血常规:纤维蛋白原5.12 g/L,凝血酶原时间13.2 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9.6 s,D-二聚体1.47 mg/L。

心肌酶谱、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抗CBM抗体及免疫电泳均正常。

双手掌腕关节摄片:左侧及右侧腕关节诸骨质改变,肾性骨病所致可能(图1)。

图1. X线平片示双侧腕关节诸骨质改变

腹部CT:腹主动脉广泛管壁钙化影可能,盆腔左侧点状致密影(图2).

图2. 腹部CT示腹主动脉钙化

肺部CT:两肺局灶间质增生、炎症,伴少许局部胸膜增厚、粘连,两肺小结节影,右侧腰背部软组织改变。

骨盆CT平扫:骨盆退行性变,伴双侧髋关节及所示骶髂关节多发骨质破坏区,双侧臀部广泛软组织水肿及骶尾部软组织内密度增高影,考虑肾性骨病可能,左侧髂翼前方及盆区偏左侧异物(3枚)。

骨密度:T-Score-3.9。

二、诊断分析

1、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慢性肾炎、慢性肾脏病5期、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病-骨代谢病(CKD-MBD)、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状态、肾癌个人史、甲状腺癌个人史。

(2)诊断依据

慢性肾炎、慢性肾脏病5期、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CKD-MBD 、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中年男性,1978年出现蛋白尿、镜下血尿,临床诊断肾炎,后肾功能逐渐减退。1986年开始先后行腹膜透析、肾移植,后因移植肾排异开始长期血液透析至今。合并贫血,长期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细胞)皮下注射,合并血钙磷、PTH异常,长期口服醋酸钙、骨化三醇胶丸,并行甲状旁腺手术。有双手腕管综合征,反复出现肩部和臀部肿块,多次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均提示淀粉样变。近期再次出现臀部肿块,且全身骨痛。骨盆CT示双侧髋关节及骶髂关节多发骨质破坏区,双侧臀部广泛软组织水肿及骶尾部软组织内密度增高影,故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状态:患者2011年开始出现活动胸闷、心悸症状,并逐年加重,2018年外院行冠脉造影后予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目前稍有活动后胸闷不适,考虑心功能Ⅲ级,故诊断。

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患者1985年出现血压升高,最高160/80 mmHg,合并冠心病及肾功能不全,故诊断。

肾癌个人史:患者2004年因肉眼血尿行膀胱镜、CT等检查发现肾癌,先后手术摘除左肾、右肾。术后无复发,故诊断。

甲状腺癌个人史:患者2017年因PTH 620.5 pg/ml行颈部增强CT示右侧甲状腺腺瘤恶变可能,予以甲状腺右叶全切+左叶次全切+甲状旁腺全切除术,目前优甲乐口服替代治疗,诊断明确。

2、鉴别诊断

(1)系统性淀粉样变: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正常水平,免疫电泳阴性,未见单克隆条带,不支持系统性淀粉样变诊断。

(2)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双手关节畸形,但RF和抗CCP抗体均阴性,不符合该诊断。

(3)恶性肿瘤:患者有多处肿块且疼痛明显,恶性肿瘤需予以鉴别,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本患者检验未见肿瘤标志物升高,免疫固定电泳未见单克隆,且既往曾多次臀部及肩部有类似肿块切除后病理均提示淀粉样变,故不考虑该诊断。

三、治疗及随访

患者入院后规律血液透析,积极纠正贫血、改善营养、对症支持治疗,透析方案调整为血液透析每周2次+血液透析滤过每周1次+血液灌流每周1次,并和患者沟通建议坚持每次充分透析,不要提前下机。请普外科协助予以切除臀部肿块解除压迫症状,病理提示为淀粉样变。

出院后患者臀部疼痛症状好转,但全身骨痛仍明显,口服止痛药无效,继续使用杜冷丁止痛,胃纳较差。透析时仍感心悸、胸闷,经降低血流量、调整超滤率、口服保心丸等均不能好转,故患者坚持要求每次透析3个小时即下机。同时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凝,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扩冠脉,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倍他乐克控制心室率,盐酸曲美他嗪片改善心肌代谢,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改善焦虑及睡眠,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抑酸护胃,优甲乐补充甲状腺素。后患者2021年因左胸不慎撞伤,X线片提示左侧肋骨多发骨折,收治入院,住院期间并发脑出血,于2021年4月死亡。

四、讨论

DRA是长期透析患者常见和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透析龄>5年者发病率显著增高,透析龄>10年发生率几乎为100%[2]。β2-微球蛋白(β2-MG)因产生增多、清除减少而在体内蓄积增高,进而沉着于关节、骨骼、内脏引起,常致腕管综合征、关节囊肿、软组织囊肿、病理性骨折,常致心脏肥厚、血管收舒性异常,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引起心力衰竭、透析性低血压,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预防和改善DRA的措施包括[3]:①充分透析,每周透析时间10~12小时以上;②高通量透析或透析联合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较常规血液透析可有效地清除β2-MG;③使用生物相容性高的高分子合成膜,以减少β2-MG的产生;④加强透析用水的质量管理,使用超纯水可减少β2-MG产生;⑤预防和及时控制各种感染;⑥对原发病如肿瘤、病理性肝炎、骨髓瘤、结核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临床上加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DRA的重视。血清β2-MG及其清除率的动态监测,临床症状的观察、及时的B超、CT及MRI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Thomas J, et al. QJM. 2021; 114(5): 335.

[2] Labriola L, et al. Semin Dial. 2017; 30(3): 193-196.

[3] Scarpioni R, et al. Int J Nephrol Renovasc Dis. 2016; 9:319-328.

2 comments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