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专家共识再更新,二甲双胍应该这样用!

编者按:在2型糖尿病(T2DM)治疗领域,二甲双胍一直是广为人知的常用降糖药物。然而,每天都在吃的二甲双胍,你真的全面了解如何使用它吗?吃“胍”需“有道”,《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1](以下简称“2023版共识”)更新发布,为规范使用二甲双胍提供了最新的权威指导。那么,二甲双胍到底应该怎么用?下面就来聊聊临床颇为关注的几个实际应用问题。

图片

二甲双胍何时用?用多久?

二甲双胍是T2DM首选一线和首选联合药物,应长期使用。

近年来,糖尿病治疗领域新型降糖药物不断涌现,尤以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为著。面对越来越多的降糖治疗选择,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和使用时机有变化吗?
2023版共识明确指出: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若无禁忌证和优先使用其他降糖药物的强适应证,二甲双胍仍应作为初诊T2DM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础用药,并贯穿糖尿病的治疗全程[1]。
无GLP-1RA或SGLT2i心肾保护强适应证时,二甲双胍作为T2DM的首选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需优先使用GLP-1RA或/和SGLT2i时,二甲双胍可作为基础联合降糖药。

也就是说,二甲双胍使用地位和时机因人而异,总体可分为两大类情况。临床实践面临的整体糖尿病人群中,大多数为病程较短或新诊断T2DM,尚未出现明确的心肾并发症,对于这类人群,二甲双胍作为首选一线降糖药;而对于糖尿病病史较长、合并心肾疾病的T2DM患者,二甲双胍则是GLP-1RA或/和SGLT2i的基础联合降糖药。


二甲双胍最佳剂量是多少?

二甲双胍应足量使用以发挥最佳疗效。

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起效最小剂量为500 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 mg/d。从降糖效果来看,2000 mg/d二甲双胍降低HbA1c的幅度是500 mg/d的3倍之多(2.0% vs. 0.6%),且胃肠道反应无明显增加[2]。

刚开始服用二甲双胍时,机体有一个逐渐耐受的过程。为使患者更好地适应药物可能导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2023版共识建议二甲双胍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建议简化剂量方案为起始500 mg、每日2次,如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可逐步增加至1000 mg、每日2次或最大耐受剂量[1]。

二甲双胍剂型该如何选择?

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华止®XR)有助于提高依从性。

目前临床可用的二甲双胍剂型包括二甲双胍普通片、二甲双胍肠溶制剂和二甲双胍缓释制剂。不同剂型的二甲双胍主要区别在于给药后溶出释放方式不同,普通片剂在胃内崩解释放,肠溶片和胶囊在肠道崩解释放,缓释片和缓释胶囊在胃肠道内缓慢溶出、释放。相较于普通片剂,缓释制剂如格华止®XR 1天1次用药,具有更少的腹胀和腹泻不良反应[3],患者依从性更高。


肾功能不全患者能使用二甲双胍吗?

二甲双胍eGFR使用范围拓宽至≥30 ml/min/1.73m2。

T2DM患者伴肾功能不全情况在临床较为常见,这类患者应如何安全使用二甲双胍?2023版共识指出,二甲双胍本身对肾功能无影响,但在已出现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二甲双胍蓄积和发生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增加,应在治疗前后每年至少检查1次肾功能,并建议根据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调整二甲双胍的使用剂量。二甲双胍在eGFR<45 ml/min/1.73m2患者中慎用或减量使用,在eGFR<30 ml/min/1.73m2患者中禁用[1]。

一老一少年龄人群使用二甲双胍,应注意什么?

老年人、10岁以上儿童/青少年也可安全使用二甲双胍。

2023版共识指出,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证,在肝肾功能许可的情况下,二甲双胍仍是首选降糖药,并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但应注意定期进行肝肾功能评估。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10岁及以上儿童和青少年T2DM的口服降糖药,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2000 mg,10岁以下儿童则不推荐使用二甲双胍[1]。


这回,二甲双胍您会用了吗?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已于6月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让我们共同学习,跟上新共识的步伐,让二甲双胍更好地造福患者吧!


参考文献:

1.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3年版).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6): 619-630.

2.Garber AJ, et al. Am J Med. 1997; 103: 491-497.

3.Nabrdalik K, et al.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2; 13: 975912.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2 comments

发布留言

相关阅读